陆培江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语文教师个人魅力的具体载体,而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言也不可忽视。语文课堂上,教师善用体态语言,给学生最直观的感悟,有助于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关注学生的体态语言,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其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性讲解、动作、表情能让学生对所讲内容获得最直观的感悟,有助于加深知识点的理解。这是展示教师教学风格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和通感表现手法,教师就可以及时运用体态语言。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第二节作者漫步荷塘看到的景色,依次是“曲折的小煤屑路”“荷塘四面的许多树”“路的一旁的许多树”等内容,教师可以走到讲台前,边走边观察左右的学生、环视墙壁上挂着的名人名言,欣赏窗外的香樟树,再慢慢走近教室后面的黑板报,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让学生领悟移步换景手法。
在分析文章第四节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站在路旁看到的“月下荷塘”美景,依次是“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教师可以站定在讲台旁,立足点不变,依次观察教室窗台上的盆景、墙上的名人名言、窗外的一棵茂密的香樟树、教室后面的优秀黑板报栏目,让学生领悟定点观察手法。
然后结合2010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小说《溜索》的试题,加深学生理解定点观察手法。《溜索》片段如下:“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驼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学生很容易分析体会到,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立足点及变换观察角度: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表现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使用的通感手法,教师可以模仿微风飘飞轻柔的动作,表演尽情享受缕缕清香的惬意表情,再结合陶醉在倾听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享受中,把通感手法的嗅觉、听觉等感官相通的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马上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还有一处通感手法的句子,学生很快能找到这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显然,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实地表演,再结合生活实例,展示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悟,加深了对“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写作技巧和通感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师善用体态语言,克服了单纯口授造成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气氛,潜移默化地营造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最直观的感悟,从而启迪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自觉而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日趋成熟的时期,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自我意识发展明显,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很强。在课堂上,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渴望教师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课堂上的倾听是一种无声的评价,它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尊重他的意见,在乎他的见解,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拉近师生关系。
在学习诗歌《雨霖铃》时,教师尽量让学生先说话,先总结;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教师则侧耳倾听,不时地点头或用微笑表情示意学生继续说下去。在赏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平时积累的诗歌鉴赏知识分析。学生先从句意入手,概括出离别之人手握着手,眼对着眼,脉脉含情,千言万语难以倾吐,只有无语凝视。
学生紧接着补充分析说,这情景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吻合。这时,教师要点头鼓励,微笑着侧耳倾听,用肯定的目光望着那位学生,并选择把身体倾向学生的姿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然后进一步引导该学生,要求他说说“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得出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道出了词人的内心独白。紧接着,一个学生通过思考,即兴补充发言:“这两句,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看到了舞台上的两个人两手相握,两肩上耸,倾诉无语,哭泣无声,悲切至极。”
教师的倾听,目光的欣赏、激励,民主平等的情感交流,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增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上体态语言的变化来判断其心理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对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变换角度对课堂情境进行透视和扫描,及时捕捉或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的眼神常常能够表现出他对教学的信息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疑惑,会眉头微锁,神情专注,头稍稍地歪向一边;学生双目放光,面带微笑,表情轻松,说明他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且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因此,正在上课的教师要想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最恰当、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姿势等的变化。
如学习《史记·刺客列传》,文章比较长,文言知识点多。当笔者讲到“荆轲献图”“图穷而匕首见”“廷刺秦王”故事情节时,发现有的学生微皱眉头,有的学生打哈欠,还有的学生东张西望,学生的这些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可能是文言文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有困难。于是笔者立即改变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这个片段,进行情景再现。荆轲、秦舞阳、秦王的言行举止分别由几个学生表演,其中“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等关键情节的表演,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荆轲人物形象的理解,荆轲勇敢出击的栩栩如生的高大形象也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
总之,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的,它们与有声语言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教师在课堂上的体态语言的运用必须大方、得体、自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善于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