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美莉
所谓“旁征博引”,指的是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具体到语文课堂中的“旁征博引”,我们则不妨做进一步扩展,如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引入、与教材同质文本的拓展、与教材异构文本的比对等,都可纳入到旁征博引的范畴。设想一下,在其他语文教学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善于旁征博引的教师不就等于为自己插上了一双在语文课堂上御风飞行的翅膀吗?不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的门窗吗?
旁征博引能让语文课显得大气,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厚,更重要的则是在于它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亲近语文,走进语文。语文课程的性质和高中生的认知需要决定了“旁征博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价值和地位,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日益整合为“旁征博引”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旁征博引固然取决于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学智慧,却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下足功夫,做好功课,精彩自将如约而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评价阅读的价值: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形成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密码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欲达成朱永新教授所说的阅读高度,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但真正让笔者对朱教授的这一论断有所认同的则是在学校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的设计中呈现出不同的思路,各位教师的文学知识和人文底蕴异彩纷呈。在深深折服于其他教师在课堂上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粗糙和浮浅后,也让笔者对语文课堂的“旁征博引”有了新的体认。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言中之意即语文是交际、思维的工具,而作为文化本身,语文又在负载、传承着文化。是工具,就需要在运用中不断磨砺;是文化,就需要跳出“以本为本”的束缚,构建立体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网络。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在着力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对教材做有效拓展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高中阶段课程多,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阅读面也相对狭小,但学生的需求却在不断提高与扩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便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传统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制约,教学内容往往只限于课本知识,教师一般不增加新的内容,即使增加,也只是少数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教学知识面狭窄,学生阅读面小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而善于旁征博引者则可横向联系相关学科,纵向聚集相关话题,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胸中有竹,方能画竹”。语文教学亦不例外。课堂未动,备课先行,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在《声声慢》教学中,笔者最初的设计是通过解析词中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等的传统意蕴来带动对整首词的理解,但又总觉得有先入为主,以讲代思之嫌。在一个班级试讲时果不其然,学生对意象多停留于概念上的把握,无法举一反三。之后,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从“月亮代表我的心,意象代表我的情”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之前学过的诗句来加深对意象的理解。如“酒”,酒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有“把酒言欢”“无酒不成席”之说。但在诗词中,“酒”却别有他意。从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到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等,“酒”总在言说“愁”。回到《声声慢》中的“淡酒”,实是淡酒浓愁。这样的一番旁征博引,学生的新旧知识得到有效勾连,在激发学生求知的信心和热情上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吸纳新知、寻求发展的心理过程。充分的课堂预设固然重要,但一名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用心捕捉和有效筛选课堂中突然生成的生动情景和课程资源,科学调整教学预案,正所谓“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旁征博引——渗透丰富哲理,培养认识能力;穿插美学内容,增强审美意识;巧引诗歌,化枯燥为神奇——还是关注社会现实,开拓学生视野,落脚点都在于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尊重上。教师以欣赏之心培育生成,以旁征博引完善生成,亮丽风景便能立现眼前。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项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就“博读、善听、乐说、勤写”这些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而言,语文作业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作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能力、完善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作业多是以本为本,即使有那么一点探究的味道,也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住文本不放。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在似懂非懂之间吞下了教师的果实。如何不拘囿于语文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和简单性,而使作业布置成为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呢?语文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设计一些以文本为起点,向外围扩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作业。教材中以文学鉴赏为主的篇目,就可根据教材要求开展拓展阅读和专题性研究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旁征博引就能间接实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的渊博知识和连珠妙语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个人魅力,学生天生就喜欢有才华的老师,所以,旁征博引能迅速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学生努力读书。这里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教师旁征博引的发挥,不是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佐证教师讲述、激活课堂兴趣和迁移拓展知识。
“旁征博引”虽然取决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教学智慧,却并非无法企及。教师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教材;课中结合预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后打破从文到文、局限于教材的保守做法,多从学生的趣味点、兴奋点着手,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等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功课。可以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下足功夫,做好功课,旁征博引的精彩课堂自会如约而至。
当然,教师旁征博引的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对语文教师而言,也许唯有在多读、细读、精思、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等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日渐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