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已经摆脱了原本单一、封闭、自我循环的运行模式,转变为一种以创新、开放、实践为主要特征,以语文能力培养和泛化的审美素养熏陶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用开放的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在兴趣中施教,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目前,一些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教学磁场,就在于他们既依靠智力因素,又依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由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首先,在教学中做到用“新奇”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新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接触到新的言语信息、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表达形式、新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习的新感受,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用“情感”陶冶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较之其他学科更直接、更丰富、更形象,因此,语文老师用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用老师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用老师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最后,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疑,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质疑。”老师要善于激疑、释疑,开发智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老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引导学生,使之在反复的质疑中,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的要求下,教师应该使课堂成为点燃学生知识火花的地方。中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各册教材都编排了人物对话的训练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
首先,要创设交际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大纲要求,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交际的热情。要保证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让学生有机会“问”,成为“问”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经常“议”,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结果,发挥各自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很多,老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对老师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估计,总认为他们是被灌输者,需要教师牵着走甚至扶着走,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而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可能表现为“我要学”与“我能学”。老师应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使探究的种子发芽、成长,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新问题。而创设环境恰恰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例如:《我的信念》一文是居里夫人的自述,她执著努力、顽强探索的求实精神,她温和慈爱、宁静以致远的伟大精神,这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位科学家的精神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值得青少年学生学习。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他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用开放的语文教育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语文知识应用,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教育在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