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颖睿
“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探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就是说,通过教师制定的导学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并且能让他们对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所以说,导学案可以改变以往在课堂上教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为此,语文导学案在制定上要注意以下问题。
有很多教师本身就对导学案不够重视,把它当成课前习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教师自身对导学案不重视,那么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也就会忽视这样一份学习方案,从而降低导学案的使用效果。何况教师是也是导学案的制定者,更应该充分重视导学案,只有这样编写才能更认真,发挥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最大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教师不够重视的情况?首先,教师本身就是接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思想深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愿意改变;其次,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加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引导,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走进语文课堂,更很少参与与教科书中文本的对话,所以学生也在忽视语文导学案这一预习的学习方案;再次,在导学案刚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其形成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其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由于以上原因,才导致教师不够重视导学案。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改变自己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利用导学案给学生创造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教学所形成的错误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参与到和文本的互动之中,真正获得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进而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
因为导学案的应用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层次。尽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对于一个问题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的导学案是万能的。它依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来制定。
笔者曾听过哈师大附中的一节公开课,所讲的课文是李密的《陈情表》。在这节公开课上,教师提前发放了这篇课文的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针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样一种学习方案,使得学生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达到《课标》中所强调的“主动”学习。比如,在老师在提问李密生平的时候,就有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归纳出晋武帝用李密的原因和李密不去做官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见这是在教师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才会思考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这位教师导学案制定得很成功,但是这样一份导学案如果没有放在这样一所重点学校学习的课堂中,未必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来自于他自身的知识积累。但是这样的知识,不仅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导学案,经课前预习而能够获得的,而且更多的是学生长时间以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后才能获得的。
在大多数普通学校中,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并没有累积到很高的程度,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更深入的指导、更多材料的提供,才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掌握。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选择那些能让学生自己深入探究,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力求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获得课文内涵或者文学知识。
“导学案设置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是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武永梅.关于如何设置语文导学案的几点建议)。
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揣摩问题的导学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重视语文导学案中的“导”,这也是导学案和教师所使用的教案的最大的区别。
语文是开放性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重视导学案“导”字的内涵,不能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除了学生在参考或者是网络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东西,教师还应该选择那些能让学生自己深入探究,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力求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理解课文内涵或者获得文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一篇小说的时候,导学案除了介绍必要的文学常识,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节设置、人物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归纳反思,最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了解并且避免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利用导学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