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燕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医学美学是创立于上世界80 年代的一门新兴交叉理论学科,它将“医学”与“美学”系统性的结合起来,具有新兴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1]医学审美是医学美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医学美学实践的始终,更直接指导了美容医学的临床实践。医学审美的主体是人,客体亦是人,在医学审美实践中,只有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饱含生命活力;作为审美客体的人展现出人的健康之美,生命活力之美,医学审美实践才能向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行。正如彭庆星教授所言,“现实的,健康的,具有生命活力美感的人体美”是医学美学“基本研究对象的核心”,[2]生命活力美更是医学审美实践的灵魂。
现代医学美学直接脱胎于西方哲学与美学,西方哲学与美学传统主导身心二分,主张理性与感性的泾渭分明,虽然吸收了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无法在医学审美中很好的做到主客一统,身心一统的整体式的宏观把握。当今美容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出现的对骨感体型的追求,对锥子脸型的追捧以及美容外科手术刀下的千人一面正是这种困惑的体现。
中医美学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肯定身心一体,在医学审美实践中主张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的身体与心灵的一体,注重身与心的相互影响。《黄帝内经》是中医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以“气”立论,认为气是人生命的本源,推动和维持着人的生理、精神活动,人因藏气而有了认知与思维能力,有了实施医学审美的能力,气的周流运转,创构了作为医学审美主体人的审美境界与审美心理;气作为生命之原,更主导了人的外在形象的形成,气的升降出入,形成了做为医学审美客体的人的独具特色的气质风貌,彰显出了生机蓬勃的生命美感。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宇宙的本原与动力。“气”论是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注重生命存在的有机性和生命演化的规律性。《黄帝内经》引入“气”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在“人与天地相参”的大背景中探索人的生命。
首先,“气”是宇宙本原之气。气至精至微,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也是人体生命形成的基础,故“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3]气是运动变化着的,这种运动变化是合规律性的,宇宙与人的生命的发展演化均遵循这一规律,所以“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4]因此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互参互应,和谐一统。
其次,“气”是生命本原之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也应该是生命的本原,人的生命现象即是气的存在与运动现象。庄子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5]气的阴阳,聚散,动静的变化主导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构建,形成具有蓬勃生机的人的有形之体,此即所谓“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6]人的有形之体饱含生命之气,推动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7]
医学审美境界是医学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投射的象产生的情感反应,在此反应中,审美主体在自身内在情感的驱动下,激发审美体验与感性观照,在审美感兴中创构出体现生命价值的理想境界。西方美学很早就开始对美的本体论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在主客二分哲学观的推动下,西方医学美学注重追求人的生命状态精致繁复的形式美。中医美学主张气一元论,人与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同源同构的,都源于气的聚散离合,生命之美的本质即是气给予生命的积极向上的无限活力。
从医学审美主体的人来看,应以自我体内之气,体悟生命之气,继而感应天地宇宙之气,触发自我的审美感兴与审美体悟,突破世俗的桎梏,在澄净自由的审美心境之中,观照宇宙万物中气的流变之道,关注生命现象中气的生生不息,将人的生命融入宇宙生命,天人契合,物我交融。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8]突破自我形体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无限自由。同时,又将对宇宙生命的感悟纳入自身生命之中,觉解生命之美的真谛。这种参天地之道而得生命自由的审美境界,正是《黄帝内经》所追求的生命审美的最高境界。
从医学审美客体的角度看,气是宇宙万物的基始,自然也是生命现象的终极解释。 《黄帝内经》对生命之“形”与“气”进行了分析,认为“气”是根本的,本原的,“形”是气化生的产物,所谓“气生形”,“形归气”。[9]生命之气或阴或阳,或动或静,相与劘荡,乘其时位而著其功能,使生命的形态具备了灵动、变化的特质。[10]由于生命之气与宇宙之气同源同始,生命之气在运动中与自然之气相互交感,使人的生命于万物自然中实现和谐一统而又自由自在的存在。生命的外在形式可以千姿百态,但只要饱含生命之气,就可以于气象万千中展现生机活力之美,达到生命的至美境界。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医学审美的核心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参与,医学审美的实践过程即是审美主体的心理情感活动过程。心感物而动,继而生发认知、思维、情感等审美心理过程。 《黄帝内经》以“气一元论”为理论核心,认为气是生命万物的本源,是审美主体生命力的源泉,不仅主导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心理机能的主宰者,正如《管子·内业》所言“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从而构建出了人内心的精神心理。
人的生命之气,有阴阳之分,五行之属,阴阳之气的交感化生,五行之气的生克制化使生命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外界的自然之气,如四时之气、六淫之气;社会之气,如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伦理道德都与人的内在之气交融激荡,参与了人的内心“气化”过程,造就了每个生命个体独特的生理体质与心理个性。 “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 ““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11]《黄帝内经》指出,由于“气化”的不同,每个生命个体在生理机能、外形状貌、认知思维、情感生发都有自己的特质,形成了每个人的才气、志气、骨气、意气等。从医学审美来看,即是审美主体因内心的“气化”而形成了与自我——自然——社会相对应的审美感受、审美认知、审美理解、审美情趣、审美鉴赏与审美理想,构建了自我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说是生命之气让审美主体具备了审美的灵性之气。
人及其生命现象是医学审美的对象,《黄帝内经》认为“气”是人的生命之本,气化生万物,形成了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精、血、津液、水谷精微之气、自然界之清气。气可聚散离合,升降出入,在它的引领与推动下,生命的物质基础实现了有机整合,化生了人的五脏六腑、肌腠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形成了人体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有形躯体。生命之气气机充沛,运行有序,人体则气血充盛,功能正常,有形之躯就能面色红润,发黑齿白,呈现色彩美;肌肤柔润,骨骼强健,呈现质感美;四肢矫健,运动灵活,呈现动感美。气机衰惫,则人的形体就会衰老病弱而失去美感。所谓“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12]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具可视可感的实体物质,而是在此基础上,生命之气生发演化,呈现出生命活力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神。《黄帝内经》认为神是生命本质属性显于外的映像,魅力神奇而又变化莫测。“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神”。[13]神以形为载体,由生命之气依托气血津液而成,故“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4]人的生命在生理机能正常,躯体健康的基础上,有了神,才能魂魄毕具,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生命。神的生成是生命之气在生成和维持人的生理形态及机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15]正是由于神的呈现,人的生命美感不仅是简单的外形之美,而是在言语应答、举止动态之间将色彩美升华为气色美,质感美升华为气质美,动感美升华为灵动美。形成了人的生命独特的气韵、气质、气势、气象等神气之美。
作为医学审美客体的人,在生命之气的作用之下,“气”凝“精”而成“形”, “气”御“形”而生“神”,气作为生命形成的推动者,生命存在的维持者,以其规定性、秩序性、运动性、创生性的特质,成就了人以“气——形——神”为基本构架的生命活力呈现范式。这个范式的核心是生命活力美感的来源—— “气”,特点是“形与神俱,神胜于形”,既注重人的生命的外在形式美——“形”,又能突破“形”的局限,挖掘生命深层次的美—— “神”。在中医审美的观照下,作为医学审美客体的人富有了深沉厚重的生命质感和审美意蕴。
《黄帝内经》的“气”论审美观,不是静态的哲学思辨与心悟体验,而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医学审美实践。在阐释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出了“养气调气,凝气守神”的养生观,为医学审美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气是生命本原,气的周流布化维持和调控着人的生理与精神活动,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彰显着人的生命活力。人作为医学审美的主体,要主动调畅自己的生命之气,通过顺应四时,精神内守,磨砺心性,陶冶情性,保持恬淡虚无,澄澈空明的审美心境;涵养自己的生命之气,通过读书悟道,游历体道,内养浩然正气,外避贼风邪气,提升才气,培养灵气,构建理想的审美心理,从而体悟天地之大道,生命之大美。通过内在的“养气调气”,还可以实现外在的“凝气守神”,人的正气充沛,气运和顺,则气血充盛,五脏调和,人的外在形体则可以维持美的状貌,进而产生彰显生命活力的神韵,使人作为医学审美的客体以最美的生命状态存在于天地之间。《黄帝内经》还给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等具体原则与方法。[16]
《黄帝内经》“气”论所阐述的医学审美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医审美的精神内核:气韵流转,生生不息,气韵所致,美之所存!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西方医学审美认知论和价值论的困扰,将生命活力美感作为医学审美的终极目标,让医学审美回归生命本体,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和真正超越。[17]中医美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智慧,值得医学美学和美容医学的从业者思考、借鉴。
[1]欧阳学平,彭庆星. 医学美学学科概论[C]. 彭庆星.医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2]欧阳学平. 医学美学临床应用理论及实践的哲学思考[J].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6):70-73.
[3]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4.
[4]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23.
[5]冯学成. 庄子·知北游[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39.
[6]王冰.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54.
[7]王冰.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58.
[8]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0.
[9]马香品. 浅议《黄帝内经》生命哲学之“气”论思想[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1):34-36.
[10]杨毅.“气”的元范畴构建与生命美学彰显[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84-89.
[11]王冰.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28.
[12]王冰.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会生[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85.
[13]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43.
[14]王冰.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52.
[15]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61.
[16]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48.
[17]吴正荣,任宏志.《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8(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