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理斐《和声鸣盛》中译本浅析

2015-08-15 00:44倪斯文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题记寓言原著

倪斯文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季理斐(Dr.Donaid MacGillivary,1862-1931)是继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之后广学会的第四任总干事,被誉为广学会的“一支彩笔”,他翻译的《和声鸣盛》目前发现两个版本,最早的是上海图新报馆1884 年与《真理譬喻》、《证道比喻》、《喻道传》合订的版本。1901 年广学会把《和声鸣盛》单独出版,1922 年又将之重印。[1](P274-275)这部作品用浅文理写成,其中共有九篇寓言,分别是《声闻于天》《禾稼主人》《岁寒妙喻》《倔强无益》《生命之光》《昼夜争长》《宜仅微小》《童戏颉颃》《蛛网添丝》。原著Parables from Nature(《自然寓言集》)作者是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格铁夫人(Mrs.Margaret S.Gatty,1809—1873),原著《自然寓言集》是一本儿童故事寓言集,格铁夫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儿童灌输宗教方面的寓意,《和声鸣盛》是《自然寓言集》的第二集。本文通过把季理斐的译本《和声鸣盛》与原著格铁夫人的Parables from Nature,2nd Series(《自然寓言集》第二集)进行对比,试图从中文译本的增删、叙述方式的本土化、宗教主旨的凸显这三个方面来浅析《和声鸣盛》。

一、中文译本的增删

对比原文可以发现,季理斐基本上把原文的情节梗概复述给了读者,但在翻译《和声鸣盛》的过程中,季理斐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取舍,并做了大量的改动和增删工作,他会对某些关乎情节进展的语句进行逐字翻译,又会删去或简略地描写书中一些人物的语句、动作等细节性的内容。

原文作者格铁夫人是一位儿童作家,她的这篇寓言也属于儿童寓言的范畴,因此阅读原文时,可以发现文风还是比较通俗晓畅的,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而季理斐的译文在风格上就与原著大相径庭了,这是因为季理斐此书面向的读者群并不是儿童,而是成人,而且观之全文,有着很浓重的文言气息,受到中国传统古文的影响,因此译文在思想内涵上就较之儿童读物而更有深度,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季理斐几乎是逐字把《声闻于天》翻译下来的,除了个别的语气词没有翻译出来外。而在翻译《倔强无益》时,季理斐则进行了大篇幅的删减,被删减掉的内容涉及开篇对文中主角一匹火驹背景的交代,格铁夫人的评论性文字,还有文中火驹和几匹马的大段对话,以及火驹的内心活动等字句季理斐都没有翻译出来。然而即使是对原文的逐字翻译,季理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最明显的就是语序的调整,其次是季理斐是有选择性的翻译的,而且即使是翻译的语句也特别的简短,当然这与文言文短小精悍的风格有关;再次是季理斐自己在翻译的时候又进行了再创造,使之读来更具有文言气息,从而更能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趣味。

在原文每篇寓言的最后,格铁夫人都会有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以告知读者寓言所包含的寓意,季理斐也会在翻译每篇寓言时在最后增加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但这段评论性的文字并不是对原文的逐字翻译,季理斐甚至会删去原文中最后几段文字,而是把他自己的思考增添进去。

季理斐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进行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这与季理斐的传教士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首先选择的翻译文本就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原文的作者格铁夫人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季理斐更是进行了文本的再创造,季理斐本身就精通中文,并且深谙古文,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心中就有预设读者,这预设读者便是中国的文人,他要力求文字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读者可以接受耶稣基督的信念,从而可以信仰上帝,在这看似短小精悍的寓言中,实则蕴含着季氏对传播福音所抱有的崇高理想与坚定决心。

通过把翻译文字与原文进行仔细对照,可以看到季理斐基本上是把原文的意思翻译下来了,但也进行了多处的改动,这种改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寓言的短小精悍而进行的创作调整,使之可以更适应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传达译者本身想要向读者宣扬的思想。诚如李巍所说:“季理斐对英文书籍并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在反映原著的精华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编译,所以从字数上看,除了个别的几本书外,每本书一般只有几十页。他这样做既有利于书籍的销售,又便于教徒的阅读。”[2]

二、凸显基督教主旨

季理斐作为加拿大长老会的传教士,无论是翻译还是创造文学作品,其最终目的还是向世人传播福音,因此在译本的选择上也要突出宗教教益的主旨,原著Parables from Nature 就是一本具有浓厚宗教劝戒意味的作品,作者格铁夫人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因此作为证道喻言故事的译本《和声鸣盛》,这其中自然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季理斐在原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突出强调了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

原著中在每篇寓言的标题后面格铁夫人都会写一句题记,这些题记跟寓言主旨紧密相连,这些题记有些引用自《圣经》,有些则引用自诗人、牧师等所写的话语。季理斐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有选择性地对这些题记进行翻译的,原著中凡是引用自《圣经》的题记,他都翻译了过来,但涉及诗人、牧师所说的话语,季理斐都没有引用。如在《禾稼主人》的原文题记中格铁夫人引用了英国牧师Jeremy Taylor 的话语,在《岁寒妙喻》和《蛛网添丝》的原文题记中格铁夫人都引用了英国诗人Tennyson 的话语,但季理斐在翻译这几篇寓言的时候都把题记删去了。在《声闻于天》 《倔强无益》《生命之光》 《昼夜争长》等寓言的题记中,格铁夫人引用了《圣经》中的句子,并详细注明了出处,季理斐在翻译的过程中把这些题记都翻译了过来。季理斐这样选择性地翻译题记无疑是考虑到了《和声鸣盛》的预设读者群——中国读者,因为Jeremy Taylor、Tennyson 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但《圣经》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是很熟悉的。

《和声鸣盛》的每一篇寓言故事中都包含着宗教寓意,而且涉及到生活中的很多琐碎小事,虽然好多寓言中的主角并不是人,但却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使人知万物中,皆寓上帝之智能妙造,虽人习见之物,或罕见之物,皆于世有关涉”①。如《声闻于天》中的主人公风会把地下凡人们的言语带往天上,是人和上帝沟通的媒介,这就与《圣经?希伯来书》1:7[3]的描述相类似: “论到使者,又说:‘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文中最后作者评点,说风如今依然在吹,说明善言还是多过于恶语,作者还劝读者要谨言慎行,不要让天枰向恶的一边倾斜,否则风就停止吹动了,若风停止吹动,我们就无法想象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创世纪》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因为人类的邪恶,上帝要制造洪水消灭除了挪亚以外的人类,这也许就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想象性的暗示。《禾稼主人》侧重于劝诫读者要对上帝虔诚,感恩上帝所赐予的,不要抱怨。这就容易联想到《圣经》腓利门书第四章第十一节到第十三节:“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季理斐通过这则寓言强化了《圣经》中的这些教益,要对主感恩,还要学会忍耐,不要总是抱怨现状。 《岁寒妙喻》叙述的是水、冰、雪三者由相互排斥到最终团结的故事,寓言最后季理斐写到“吾劝世人,尔等皆兄弟也”,既是兄弟,就应当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排挤, 《创世纪》第四章中该隐因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埃布尔遭到上帝的严厉惩罚而被流放,这就告诫世人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如雅各布书第四章第十一节所说:“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

在《圣经》中,上帝以及上帝之子耶稣在与人讲道时,尝尝不是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来给世人讲道理,而是通过很多富有比喻性的故事来让世人领悟真理,比如在《约拿书》中,耶和华通过一棵蓖麻树的生与灭来让乔纳明白要爱惜生命。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十一节到第三十二节中,耶稣通过向法利赛人讲述浪子的比喻来暗示他们应当像浪子的父亲那样来对待犯罪后有改过自新的人。诸如此类的比喻性故事在《圣经》中多得数不胜数。《圣经》中这些比喻性故事的叙述模式显然也影响了格铁夫人和季理斐的创作, 《和声鸣盛》中的九篇寓言都属于典型的证道喻言故事,这几则寓言通过把自然界中的风、地、水、冰、昼、夜、禾稼、木根、马、蜘蛛等各种事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来感化启发读者,通过间接的故事叙述模式,既让读者有一层审美意蕴上的享受,使文章更增添了几分文学性,使读者在接受基督教思想时不至于只是听传教士枯燥的布道文,同时又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达到传教的目的。

三、叙述方式的本土化

季理斐对原文进行增删,对译文进行再创造,使译文的文风更接近中国的浅显文言,在这个翻译再创造过程中就使得《和声鸣盛》的叙述方式更加本土化,这样中国的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太陌生而无法接受,从而便于传播这类教会作品,最终达到传教士布道的目的。

在原文中,格铁夫人基本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作的,但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在好几处地方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或是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但季理斐的译文中,除了每篇寓言最后的评论性文字有时会使用第一人称之外,其余各部分都是使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来写作的,去掉了原著中用第一人称发表议论的随意性,保持了寓言故事从头到尾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完整性。“用第三人称写作,‘做一个全吃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讲演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5](P262)在当时,中国小说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因此季理斐使用第三人称来展开寓言故事的讲述也是顺应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季理斐译文的标题,从整本书的大标题《和声鸣盛》到每则寓言的小标题《声闻于天》《禾稼主人》 《岁寒妙喻》 《倔强无益》《生命之光》 《昼夜争长》 《宜仅微小》 《童戏颉颃》《蛛网添丝》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非常简练和统一,这些标题有些是根据原文标题稍加改动翻译过来的,如《禾稼主人》 (THE MASTER OF THE HARVEST), 《生命之光》 (THE LIGHT OF LIFE),《昼夜争长》(NIGHT AND DAY),《蛛网添丝》(COBWEBS),其他的则是季理斐根据寓言故事而重新自拟的标题,这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如《声闻于天》,这则寓言的原标题是THE VOICE OF THE EARTH,前者侧重于天,这个“天”在这里有双重的含义,既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观念来理解这个“天”,如《周易》中便说“干为天”,以天比其他,如君主、阳气、刚健等至尊之事物,[5](P11)另外,《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6](P320)可以借此来思考季理斐取这个名字的由来。而参照原文,显而易见,这个“天”又是指上帝,译文中反复出现“上帝” “造尔之主”“造化之主” “造物主” “造伊身之主”“造化主”,以此来指代“天”,原文则用了Heaven,Creator,God,Lord,由此可知, 《声闻于天》中的“天”应该也与原文中反复用Heaven 有关,这种双重内涵既迎合了中国读者的传统,又符合他要通过文字来向读者宣扬基督教思想的主旨,可谓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THE VOICE OF THE EARTH 侧重于Earth,这个Earth 指文中与Wind 相对话的主体,这在文中是最直观展现给读者的,另一方面,通观全文,我们可以知道,Wind 苦恼于人类不断地发出对上帝的亵渎之声,而人类又是生活在大地上的,因此Earth 也有俗世下界的意思。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声闻于天”这个词有种自上而下的意味,而THE VOICE OF THE EARTH 则带有种自下而上的意味,但从篇名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天”还是Earth,两者都带有一种宗教意味。而《倔强无益》这则寓言,原文的标题是KICKING,在原著中,以KICK (踢)为词根的单词贯穿全文始终,讲述寓言故事中的主角一匹叫Firefly 的马驹(季理斐译为“火驹”)因为喜欢踢的坏毛病一直不愿改正最后酿成大错,因此标题为KICKING 就很恰当,而季理斐为了突出火驹倔强的性格,并对这种倔强持批判态度,因此就直接把寓言标题写作“倔强无益”,同样,其他标题也饱含着季理斐自己对寓言所持有的各种教益的态度。

在《和声鸣盛》的寓言故事中,也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也体现了季理斐本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西方文化要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认可,完全照搬西方文学的模式是不现实的,而要使读者对作品有深刻的认同感,则必须在作品中加入本土化的一些元素,作品才能得到更多当地读者的认同。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并序,因此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结合点正是季理斐的当务之急,并且他也试图做出这样的尝试。在《岁寒妙喻》中,季理斐把原文语句“we,who are used to be carried about by the breezes,and live in the clouds”翻译成对偶句“御长风为车辙,借白云为家乡”,使语句更富有了诗意性;把“we are all of us brothers together!”翻译成“岂不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乎”,季理斐在这里还引用了典故,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7](P125)在《倔强无益》的最后,原文为:

Animals under man – servants under masters –children under parents – wives under husbands –men under authorities–nations under rulers–all under God,–it is the same with all:– in obedience of will is the only true peace.[8](P188)

季理斐译为:

窃谓人居上,兽居下,凡主仆、父子、夫妇、君民,皆可作若是观也。究之普天之下,上帝实居上,人乃居下,此一切居下者,欲得真平安,惟有一必行之路,乃甘心顺服其上者也。(20 页)

这段话的翻译季理斐深入融合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也在这里找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结合点,这其中既包含了儒家思想,在《论语?颜渊》中有一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又包含着基督教的思想,在《创世纪》第一章中上帝先创造了动植物,最后才创造了人类,并让人类来管理植物、动物,这就为世界制定了秩序。在这段话中,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基督教思想,都告诫众人不可以下犯上,必须要遵从位居其上之人。

综观《和声鸣盛》全篇,虽然里面都是寓言故事,但译文与原文在情感色彩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原文的用语比较生动、活泼、随意,但译文就相对比较克制,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季理斐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造诣,他在创作时考虑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言字词的表达,古人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衰” “克己复礼”,因此一般古人作文是属于比较含蓄委婉的,因此这样的翻译无疑更有利于中国读者接受,从而使作品有更加广泛的读者群。

注释:

①本文未加详细注明的引文均引自季理斐. 和声鸣盛[M].上海:广学会,1922.

[1]宋莉华. 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巍. 季理斐在广学会活动评述[J]. 世界宗教研究,2003,(2):82.

[3]圣经·中英对照[M]. 中文:和合本,英文:英文标准本(ESV). 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旧约,2013:1-1540;新约,2013:1-453.

[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济南:齐鲁书社,2009.

[6]朱公迁. 诗经疏义会通[M]. 文渊阁四库全书.

[7]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8] Mrs.Alfred Gatty.Parables from Nature[M].Third and Forth Series.London:George Bell and Sons,York Street,Covent Garden,1882.

猜你喜欢
题记寓言原著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寓言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拔牙
《华严忏仪》题记及相关问题探析
山西河津小停村戏台题记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