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祥
群文阅读,就是将一组主题相同或内容相近的文本,在一定方式的组合下,师生双方围绕着相关议题进行感悟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相对于教材中单篇教学模式,已经由关注局部知识和技能向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加减乘除”的优化策略,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益。
语文是“综合性课程”,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语文这一有限的空间中,而要让学生广泛地联系生活,并与其他学科进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凸显语文学科本体地位的同时,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策略和知识信息,可以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奠定基础,同时更契合了语文的认知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自然科学有联系的课文。例如《蒲公英》一文就以生动浅近的童话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但同时其实也蕴藏着自然常识,即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充分链接练习3中“种子的传播”中的内容整合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在深度感悟故事蕴藏的深刻道理之外,全面感受到植物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死扣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而是将教学的目光关涉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信息,提升了学生阅读视野,为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更多的维度与视角,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总是按部就班地一篇篇教学,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就意味着教学由单一的“篇”向聚合的“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整体把握文本,根据类群文本的共同主题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核心主问题,避免因为过于琐碎而导致课堂教学精力的分散。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减法,尽力减掉臃肿的教学环节和繁杂的教学问题,学会取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教师就充分开掘出文本中“月光”“母爱”“歌谣”等三大元素,并相机向学生出示了与此三要素相关的其他类群文本,让学生在类群文本的阅读感悟、对比辨析过程中,找寻文本之间的共性存在,从而促进了三要素之间的彼此统一,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主题。
教师在拓展补充文本时并非大而无当,而是依据教材中教学文本的特质,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出发进行据“点”选择。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其他内容,而是选择其与教材文本相近的板块进行拓展印证。由此看出,减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的精简内容、凸显主题,更能扣住类群文本的美学基调,丰厚我们的阅读课堂。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该不少于450万字。如此巨大的阅读量绝不是学生毫无体系地任性选择,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群文阅读,让学生以教材文本为起点,补充相关的类群文本,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不少文本都是源自经典名著节选后的创编,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教师教学完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著的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文本;有的课文选择伟人事例,如《鞋匠的儿子》《詹天佑》等,教师可以通过搜寻其他介绍文本人物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感受人物品性,并辨析不同文本的创作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基点,为群文阅读的推介与践行奠定基础。
群文与教材文本的链接点,就如同乘法运算,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外之间的联系,更多地课外群文阅读的补充,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体悟与思考,同时这些补充的群文资料也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让学生在感受阅读中逐渐走向丰满,获取了强烈的愉悦感受。
阅读教学应该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就一篇而拓展到这一类型文体的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掘教学文本文体的一般性规律,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文体关照下的阅读方法,从而通过一篇的学习能够学习这一类型的文本。
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作为教学的主线,并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进行游览顺序图的设计绘制,从而感受游记的创作特点。而在教学之余,教师还补充了其他两篇游记,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课堂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更为学生历练积累的阅读方法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和阅读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