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领悟

2015-08-15 00:51:24汤梦元
语文天地 2015年14期
关键词:领悟入境意境

汤梦元

近年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但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中考只考默写的地方,往往就只要求学生背诵,不写错字就行,完全停留在最原始的境地。中国历来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之言高度概括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对诗歌教学少有提及。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闪烁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深远的艺术意境。可以说,只有掌握了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才能抓住诗词的灵魂。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从诗词的意境领悟出发,通过“读、歌、画、比、联想”等方式,走上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康庄大道。

一、以读入境

诗词学习离不开诵读,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人在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余映潮老师在教杜甫的《望岳》时,余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仅把诗人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进行了尽情的展现,也把作者青年时期抒发的豪情和远大抱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春望》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刻优虑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到诗人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余映潮老师在范读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朗读技巧。如《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读到“齐鲁”和“青”之间要略作停顿,“青”之后“未了”字之前要做到声断气连:音停止,息不断,这样既突出重音,又表现赞叹之情。学生掌握诗歌诵读的轻重缓急,从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以歌入境

从诗词的起源上看,诗与歌本为一体。现代有许多歌是根据古诗改编而来,也有现代音乐家把古代的词配乐而传唱。因此在教学中,辅助加入这些艺术感染力强且脍炙人口的歌曲,学生更易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兼葭》一诗的教学时,引入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通过品味优美的旋律表达出的情感意境,体验本诗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同样,在教授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引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雅与俗的差别,通过“诗”与“歌”的意境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歌”也可以对“诗”的意境起补充作用。如王菲的歌《明月几时有》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的歌《虞美人》和李煜《虞美人》,罗文的歌《满江红》和岳飞的《满江红》等,都能更好地对相应的诗歌意境理解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三、以画入境

诗画一体莫过于苏轼品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的共通性使欣赏的步骤可以相互调换。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可以引入漫天的雪景画和满满的梨花图片,让学生感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把边塞大雪想象成“梨花”是何等的奇丽,以理解诗作雄奇的意境。以画入境,还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歌的内容来作画。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让学生来画诗中的主人公,然后来相互比较讨论,不比画功,只期学生通过“画”来理解诗中所透射出的豪情壮志,从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以比入境

中国古典诗词,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类比迁移、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诗词意境的领悟水平。

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将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了解到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这两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比”也可以进行异类比校,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如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另一首则是悼亡妻之作,意境风格迥异,从而让学生更好体会诗作的意境。

五、以想象入境

中国古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历来着意留白,喜欢含蓄,言简意赅,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领悟其意境。古诗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想象在辽远的天地中,漫天飞雪、上下一白的清凄背景的烘托下,一位孤苦老头带着一竿渔具乘着一叶孤舟,方能体味到在宦海中屡遭沉浮,却仍能坚守节操、遗世独立的孤傲灵魂。古诗词中有些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但仍需通过联想和想象方能理解其意境。

例如,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对“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不明何意,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折柳”的含义,关键就在于“柳”这个意象。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很容易让人从“柳”想到“留”,再到“惜别”的含义。古代离别的人一看见柳枝,便想起了曾经依恋不舍的送别场景或是和友人、爱人赠柳惜别的情境,心中自然涌出缕缕离愁。如在《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王之焕《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到李白《塞下曲》中“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都可以得出相似的意境。这样,学生对于“折柳”一词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理解了,以此走入诗歌的意境便会水到渠成。

黑格尔曾说,艺术能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艺术的光辉里。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的是“意境之美”。领悟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就可以找到开启古典诗词灵魂之门的钥匙。

猜你喜欢
领悟入境意境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多么痛的领悟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2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