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玉
四字短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历史悠久,平时使用频率高,深受大家喜欢。四字短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有着语调错落、音韵和谐、语义凝练、简洁庄重的特点。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又要求日积月累;既品味语言的香醇,又做到随文而教。
四字短语可以通过语音的高低升降来实现声调的铿锵有力和错落有致。例如,“咬文嚼字”、“有声有色”、“欢天喜地”、“拖泥带水”、“风平浪静”等词,其共同点就是第二个字为平音,第四个字是仄音,即× 平× 仄;“四面楚歌”、“覆水难收”、“名落孙山”、“力不从心”、“破釜沉舟”等词,其共同点就是第二个字是仄音,第四个字是平音,即×仄×平,形成平仄相对,可以避免音节的单调呆板,读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明朝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过:“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
四字短语连用时,整齐划一,且注重押韵,在最早的四言诗集《诗经》及汉魏历代诗文中就很常见,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霜”、“方”、“长”等字有共同的韵母ang,读来朗朗上口,语音和谐优美,富有表现力,这样的古典诗词能流传下来,为人们熟读成诵。
四字短语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来自一定的典故或神话传说,语义明确固定,人们往往耳熟能详,它们不仅被应用在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中,还在各类公文及领导讲话中被广泛运用。
通常适用于表示界定、进行评价、条件规范、提出希望和要求、列举情况或问题等环节。
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
四字短语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义正言辞,感染性强。带有论述性质的公文喜欢摆事实讲道理,具有雄辩性,要求用词严谨质朴,杜绝想象和夸大。而四字短语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有助于强化简练庄重意味。
2011 年出版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感受言简意赅、意境悠远的同时,也教他们有意识地积累、运用四字短语。
四字短语是文人墨客的的杯中酒。游山玩水,需要它来助兴;叙事抒情,需要它来调味。我们可以在众多山水游记中窥见一斑。
如《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寥寥数语,便描摹出江南山川的各种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四字短语统领全文,古典雅致,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又如《往事依依》中的“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文字精致,内容丰富,一幅幅画面在读者眼里徐徐展开,真是让你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我们犹如在文字上散步,赏美文佳句,获神清气爽。
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一边培养语感,一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熟记、背诵,词汇量不断积累,作文也就妙笔生辉。不仅如此,还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摘抄四字短语,做到一日一积。从七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下工夫,每星期给学生安排一节课的阅读时间,使其养成读读记记的好习惯。现在他们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以至于他们在课间追逐打闹中也会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让人心生佩服。可见,文字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形成知识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笔者抓住文本四字短语多的特点,适时提问:“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能否用四字短语回答?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后得出:连绵不绝,遮天蔽日。“夏水襄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夏天水的特点是“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而春冬之际景物的特点是“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由此渲染出秋天“寒肃凄哀”的气氛。
于是,整堂课师生都在四字短语中徜徉,语文味四溢,书香气浓郁,充满诗情画意。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在随文而教的形式中灵活驾驭文字。
又如《桥之美》,这是一篇说明小品文,虽形式自由,用语灵活,但毕竟受限于桥这一说明对象,学生在学习中兴致不浓,发言欲望不强烈。画家吴冠中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在第三段中,举了四个例子。于是笔者向学生抛出主干性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桥?桥又处于怎样的的环境中?同样要求用四字短语来回答。“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后,学生将桥名定为芦苇石桥,环境为疏密相间。“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有了第一例的仿照,学生踊跃发言,答案迅速得出:柳丝石桥,刚柔并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学生将其概括归纳为:卧龙长桥,动静结合。“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经过师生的不断品味,并对字词整合后得出“风雨廊桥,人天合一”。笔者又趁机分析了短语的结构类型,告诉学生桥名都是偏正短语,而周围环境都是主谓短语。
这节课由索然无味变成兴致盎然,既与文字进行了嬉戏,又强化了四字短语的运用,还在教学中涉及了语法知识,真可谓一箭三雕,受益匪浅。
四字短语,就像美妙的舞步,跳跃在文字的舞林中,又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构成悦耳动听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