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明
鲁迅曾说,他每一篇小说创作灵感的来源,仰仗的都是早年读过的百来篇外国小说。马原也称,每个作家都有一部属于他自己的文学史,在他心中,只有那些深刻影响了他创作的前辈才是他的文学偶像,才是他的大师与楷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服刑期间,唯一可读的就是《新约圣经》,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毎字每句都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见,阅读文本对于写作非常重要。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写作是语言的运用过程。两者相互合作,才能使作文教学更有成效。初中生阅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学习了好的语言和写法,不用到写作中,岂不可惜?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如果仅仅只有所谓的“个性”与“灵感”,没有传统的阅读,没有表达的语言积累,写作始终不会获得理想的表达。只作文,不读书,作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从沈从文的文字里学到了写作的秘密,像后来的汪曾祺等人,用一种比较唯美、比较感性的语言表现事物。有一些作家无论什么时期的人读他的作品,都可以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比如,沈从文、张爱玲,包括鲁迅或者博尔科斯、福克纳,他们写了什么可以忽略,但他们那种写法,那种观察事物的方式,那种进入内心的方式,好像突然给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面对来自课本的经典美文和精选适宜学生阅读的美文时,必须使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风味、表达方式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表达习惯,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比如,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它的语言是从古代小说中获得滋养,而在叙事方式上,在整个精神空间的传达上,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意识。所以一切写作者,无不是“学而不厌”,从不拒绝吸收与借鉴,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的喜爱和语言美感,这在我们学校被视为文学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为此,学生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书,笔者还建立了班级图书馆,每个学生开学时带五本书,集中选两本,包括各类文化经典名著、中外文学名著、当代文学名著及其他人文科学著作。由专门的同学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阅读至少间接地告诉学生,怎样的作品是优秀的。同学们从中学习语言,随时摘抄和积累语言,语言美感会用到作文中。因此,在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美言佳句的巧妙移植与运用。
文章的构思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学生写作不是没有源头活水,而是没有引用源头活水的思维能力和通道。在解读文本时,注意行文思路的归纳,并进行写作训练。
俗话说,水有水道,车有车辙,行文也有行文的思路。行文的思路就像引水,似开河,如导流,关键在于为学生的写作开辟最畅通的渠道,让学生去感悟。感悟,有所感触、有所领悟之意。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感”是对范文的捕捉和留存,是学生对材料的占有;“悟”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和升华,是学生对范文材料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感悟范文思路下,学生也积累了构思的方法。阅读教学中,整体结合教材阅读推进写作,在微观上,让每一次写作行之有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强化写作训练。
参照文本,对照自己,作者这样写,自己该如何去写,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好在哪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里,从思想材料构思方法等角度多进行一些揣摩与思考。洪镇涛说:“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些文章的沿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套用原文。比如,《繁星》以时间顺序,叙述了不同时期的观星环境和感受,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写作望月、思乡等就会运用“环境”与“感受”相结合的方法去写作;学习了《一面》,学生则学会了如何去写初次见面的一个人,即学会了进行三次外貌描写方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去写。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做到了相辅相成的结果。
夸美纽斯说:“巨大的成就常常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力量问题。”写作技巧有许多,常见的有虚实相生、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设置悬念等。可以说,初中三年,写作技巧可以学习的文本有很多。学生有话要说,有情感要抒发,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只是解决了水源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训练表达技能。学生阅读文本时要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多一些揣摩与思考。洪镇涛说:“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应选用巧设悬念,偶然巧合,制造反差。
读,为了写;写,为了自我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随着初中三年的积累,感悟的深化,学生不仅仅知道了语言和思路,还从内心迸发出情感,掌握了知识,写作起来很感兴趣,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至于外”,抒怀的冲动、表达的欲望就会让学生去写作,不吐不快,作文自然水到渠成。模仿也到了无痕迹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认识本身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认识到父爱的伟大,以感恩的心去写亲情,讲到《济南的冬天》,学生思考苏北的冬天,描写不大的雪花,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与创作的乐趣。弗吉尼亚·伍尔夫说:“未来的杰作,很可能就出自现在的练习。”古人所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即模仿,意为肤浅者只是对其词句的模仿,稍高者是对文义内容的模仿,而高明者则是对其意境气势的模仿。对于初中生,如果能达到三者,其作文必然有质的飞跃。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初中生怎么写、写什么一直是个难题。对于初中生而言,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摸索,领悟,成熟乃至创新,借助写作经验,让学生能够学会自由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