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艳
传统守旧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窘境,这样的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甚至抛弃了语文,他们的眼里渐没了灵动,他们的心因分数变得敏感脆弱,他们的脚步不会为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停留。有鉴于此,我们应主动转变教学习惯,创建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生命课堂”理论认为:课堂是供人类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必须首先积极转变不良教学习惯,强化自身的生命意识,并诉诸于教学各环节。
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对于初中学段孩子来说其主题过于艰深晦涩。于是许多教师往往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习惯于勤记笔记,死背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语文素养习得的过程,更不用说其教学价值追求指向“人”和“生命成长”。对于这样一篇“体悟生命意识”的哲理性美文,教师在备课时可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至理名言和主题相近的文本,并贯穿于教学始终,然后结合宗璞的《哭小弟》一文切入文本,精心设计导入语来实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谁不愿意和自己的亲人共享人生繁华?谁愿意看见自己的至亲被病痛苦难折磨?谁又能承受与家人的生离死别?当斯人已逝,‘死者长已矣’,可生者终须面对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苦乐年华。这里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出示《哭小弟》),作者是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当代著名作家宗璞女士,文章里的小弟是她自幼情深意笃的亲弟弟,常年从事尖端航空科技研究,不幸因身患癌症去世,宗璞满怀悲戚写下此文,同学们可以先阅读此文,然后再听老师来朗读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感受她对亲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那种炽热而醇厚的情谊”。
教者通过深情委婉的导入语营造了悲怆沧桑的氛围,“披文入情”,为下面的整体把握文本的话题、形象、事件等要素积蓄了足够的情感因素,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生命的凝重。
王尚文先生认为:“文学教育重要的不是探询作家的意图,而是去体验文学作品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这篇散文仅用短短84 个字将赏月之欣喜,漫步之悠闲,贬谪之悲凉,人生之失意,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多种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往往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意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花2/3 的时间朗读并疏通全文,剩余的1/3 时间教师便结合作品背景将作者的复杂情感“循循善诱”地引导出,答案是标准,教师是权威。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在“一片______的月色,一份______心境”中横线上填入恰切的词语。(2)默读课文,体悟“一片的月色”,要求读出感觉,想象情境,走进作者笔下美妙澄澈的世界。朗读后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读的原因,然后在齐读相关句子后记下自己真切感受。(3)围绕“一份______心境”,读读作者抒发内心真挚情感的句子,看看能读出什么?努力揣摩作者心中那份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脉动。
事实证明: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潜入”到文本语言中去,学生的生命律动便会与苏轼的生命节拍唱和。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教师“急于搬出现成的结论”的习惯,于是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回归本真的原生态的教学设计,课堂的背后是学生心灵的不断净化,是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刻理解。
生命课堂可以比做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它不是一个封闭的预定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
听过一堂公开课《信客》,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赞美信客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宽厚待人等优秀品格。这是本文显而易见的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悟着表现信客精神品质的句子。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他说:“两代信客都诚信正直,任劳任怨,但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恩反而遭受众人的质疑。所以,我认为,诚信不一定换来信任,付出不一定得到感恩。”问题一出,底下学生议论纷纷,有些学生已经点头附和。本来这堂课是在预设的轨道上安静地行驶着,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现场考量。
那位年轻的女教师没有马上反驳学生的观点,也没有以教师身份压制对方,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是怎么看的?我们是否应该坚持诚信和付出呢?大家讨论一下好吗?”学生们的反应很热烈,许多学生都根据文章的情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总结:“信客是中国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职业,它坚守着中国人诚信的品质。然而信客职业的消亡暗示着诚信品质的失去,本文也是旨在呼唤现代人诚信的回归。”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教师顺势将文章的主题多元化理解加以提炼和升华,赋予了更强烈的人本色彩,更贴近实际生活。
这样,我们期盼的“动态生成”效果在这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睿智地赋予学生自由独立的话语权让学生即时生成了问题意识和批判的智慧,彼此在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和平等的交流中,学生对于作品中的诚信理解得更为透彻,使整堂课始终闪耀着理性的生命的光辉。
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僵化的主要特征是所谓“好学生”都在揣摩教师心目中的那个“答案”,而缺乏个体灵动的思考与体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游离在课堂学习活动之外,成了没有台词的活动布景甚至“隐性失学者”。
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勾画喜欢的好词佳句,并要写出喜欢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沉浸在课文中,感悟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但当笔者请一位同学来交流赏析的内容时,该同学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笔者知道该同学只是随便勾画,敷衍了事。在评价他时,笔者没有完全否定,而是从正面引导:“你找出的描写确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如果你能开动脑筋,仔细揣摩,你一定能赏析得更到位。”听了笔者的话,该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态度明显端正了许多,每个同学的发言他都认真聆听,好几次都积极举手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补充。虽然他的发言还显稚嫩,但教师的绿色评价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重拾了他作为学习者的自尊。
因此,教师应建立绿色评价机制,尽量以积极真诚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落后和行为偏差而责怪、批评和冷落他们。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尊重信任,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促使他们用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
总之,“生命课堂”引领万千学子领略到语文学科所特有的美,祈愿让他们的生命与语文相遇后能美化其心灵世界,并最终化为一份永远的期待,永恒的美丽常留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