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澜沧县勐朗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澜沧665609)
澜沧县勐朗镇2014年陆稻播种面积900 hm2,占旱地面积的17%,产量占粮豆总产的20.6%。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土壤肥力等原因,陆稻生产发展缓慢,产量和效益一直较低,山区的部分农民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对此,陆稻生产的发展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山区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还制约了勐朗镇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依靠科技提高陆稻单产,对保障勐朗镇山区农民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勐朗镇有耕地面积6893.9 hm2,人均0.2 hm2,其中旱地面积5525.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0.2%。2014年人均有粮393 kg,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040元,是典型的以旱粮为主的山区大镇。80%的陆稻生产分布在海拔1400~1800 m的区域,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原因制约了勐朗镇陆稻生产的发展。2014年陆稻亩产195 kg,单产低,劳动生产率低,严重影响了陆稻生产的发展。
勐朗镇种植陆稻的地块大部分坡度在20°~25°,有的甚至超过30°,土壤蓄水能力低,遇到暴雨或连续降雨带走表土,形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使耕地耕作层逐年变薄,肥力下降,影响了单产的提高。
由于受广种薄收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种植陆稻只注重面积,不重视精耕细作和科学栽培管理,造成面积大,但单产低、效益低的状况。
种植陆稻的区域一般是山区,经济不发达,农民投入较少,一般每亩只投入20 kg左右的钙镁磷肥,5 kg左右的尿素,有机农家肥等的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肥料投入。施肥量少且单一,陆稻生产基本上是靠自然肥力、自然降水,传统粗放的耕作管理种植,致使陆稻地养分不足。这种种养不结合,掠夺式的种植方式,使土地养分得不到补充,地越种越瘦。
陆稻品种混杂退化较突出。目前在勐朗镇还种植保留着30余份品种,生产上主要是以本地品种为主。由于品种的混杂和退化,导致生长不整齐,成熟不一致,致使陆稻产量无法提高。良种覆盖率低,目前引进种植良种面积不足30%,因此陆稻良种的引进示范和本地品种的提纯选育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陆稻由于种植在旱地上,生长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陆稻苗和杂草同时生长,而且杂草种类较多,生长快。产区人均劳力要负担0.13~0.20 hm2的陆稻种植管理,加之农民缺乏科学的除草方法和必要的投入,很难达到除草目的。陆稻由于生育期长,加之温湿度条件适宜,各种危害陆稻的病、虫害滋生蔓延快,世代重叠、危害重。每年都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粘虫等的危害而造成减产和绝收,常年因病虫草害发生丢荒或损失产量在15%左右。
由于农民素质低,科技文化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意识不强,造成耕作管理粗放,良种利用低,良种良法不能应用,制约了陆稻产量的提高。
勐朗镇陆稻亩产一直徘徊在190 kg左右,产量较低。2014年在土地顺延承包30年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固定耕地,人均按0.2 hm2划定,冷凉山区放宽到0.23 hm2,进行坡改梯,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陆稻亩产可达250~300 kg,证明陆稻可通过培肥地力等来提高产量,增产潜力大。
实践证明,引进推广“云陆29”“陆引46”“思陆选3号”等良种增产15%左右;经过提纯选用地方良种,如“大白谷”“镰刀谷”“粳三”“烂地谷”等优良品种,陆稻亩产可提高10%左右。
陆稻地基本上是坡地,耕层瘠薄,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要提高陆稻单产,首先要进行坡地改台地,固定耕地面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善陆稻生产的地力条件。以地力为基础,提高陆稻单位面积产量及经济效益,减少耕种面积,结合退耕还林,把不适宜耕种的坡地进行还林,改善生态条件,走环境保护和粮食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改平地面提高保土、保肥、保水性的基础上,采取施农家肥、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质量,才能提高陆稻的单产和品质。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节省成本,提高种植陆稻的经济效益。
陆稻由于种在旱地上,收获时遗留在地中的种子第二年具有生长发育能力,能与播下的种子一起生长,如果不进行去杂提纯,会逐年造成品种混杂退化,失去良种特性。为了发挥良种增产特性,提高单产,应对“大白谷”“大白糯”“粳三”“烂地谷”“黑花谷”等良种进行提纯复壮,方法可穗选或块选。
病虫草害是影响陆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抓好病虫草害防治,必须加大新农药的引进示范推广,在防治病虫草害中,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除草剂。在病虫害防治中,做好粘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的观察预报工作,治早治小,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在同一块地上,应用不同作物的间套种、轮作等方式,可以起到土壤养分互补作用。由于轮作,病虫等寄主不同,对陆稻病虫害有抑制作用,减少了地块遗留病虫对陆稻的危害。通过陆稻与豆科作物间套种、轮作,能起到培肥地力和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走陆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科部门要采取建立科技样板示范地、科技示范户等形式,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农业科技宣传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水平。通过示范样板,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陆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