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代平 ,侯 跃,祁挺南
(1.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云南 芒市 678400;2.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芒市 678400)
蔬菜是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在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摸清主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剖析蔬菜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安全生产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技术的保障,是有效防止有害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发生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提高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芒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芒市为例着重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从2007年10月开展蔬菜速测检测工作,每个月对主要农贸市场的主要食用蔬菜抽样检测,截至2014年8月共检测11 728个样品,超标数为739个,超标率为6.3%。其中,绿叶蔬菜类检测8209个,超标1067个,超标率为12.9%;瓜类检测1005个,超标70个,超标率为6.9%;茄果类检测1588个,超标28个,超标率为1.7%;豆类检测928个,超标25个,超标率为2.6%;绿叶菜类超标最高,其次是瓜类,甘蓝类超标最低。在常食用的蔬菜中芹菜、萝卜、苦菜、小白菜超标次数最多。
芒市自2007年以来,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贯彻执行国务院国发〔2004〕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蔬菜产品监测为重点,对芒市18个蔬菜生产基地、4个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2个超市中蔬菜农业残留,实施每年监测4次。由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对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进行取样和制样,进行全处理工作,然后把样品带到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进行定量分析。
经过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近几年对蔬菜市场、生产基地的蔬菜进行定期检测以及芒市农业局法规科不定期抽查,蔬菜速测超标率由最初的6.93%降至4.15%。通过近7年的努力,例行监测农药残留的超标率由首次17%下降至7.3%,农药残留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由于芒市属于亚热带,高温高湿的气候非常适宜病虫害繁殖,从而导致生产上大量施用农药,最终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一是农民健康意识淡薄,在蔬菜生产上只重视治虫不重视防虫。二是在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时安全意识不高,经常使用国家明文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对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或超量使用农药造成蔬菜有害物质超标,据调查全国菜田每亩农药用量少则2~3 kg,多则9 kg。由于频繁过量使用农药,使病虫害对常用农药产生抗药性,于是生产者擅自提高农药浓度,增加喷施次数。三是无视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安全期未到就采收蔬菜,无法保障7~10 d的施药安全期,甚至有在收获前4 d用药,致使蔬菜上农药残留量浓度高,影响食用者的健康,甚至造成食用者中毒。
耕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生产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大,缺乏生产过程的监控,自律意识淡薄,生产过程中仍在使用残留期长甚至剧毒农药,蔬菜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没有制定相应的蔬菜质量管理制度,基本上以提高销售量为主,蔬菜进货随意性大,无稳定的渠道,甚至有些经营者对销售的蔬菜来源不清楚,对蔬菜的安全状况了解就更少。而且各农贸市场都没有设置快速监测点。
现有的检测设备较简陋,手段落后,不能进行全面检测和监督,与国际上的农产品检测技术差距较大。同时现有的农业标准实施力度小,还没有形成完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标准体系。
优质蔬菜与劣质蔬菜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很普遍,不利于形成优质蔬菜的竞争力和质量安全的监管。
目前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非营利性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上,应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政府对检测机构的投入要用专项经费,每年要有专项资金预算,规范财务管理,实施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检测任务以政府指令性为主,市场委托为辅,重点承担例行监测和公益性普查任务。当社会委托比例较高时,可以鼓励其他事业单位或民间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自我造血能力建设。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检测方法不断更新,检测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检测工作对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适应性,必须对检测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如法律法规、质量意识、检测技术和管理知识水平等培训。同时要配备专职农产品质检人员,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资格考核制度。建立各质检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信息网络和检测数据处理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法律法规是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要加快蔬菜质量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规定蔬菜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对不安全的蔬菜进行查处和销毁。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充分发挥基地检测、市场速测、定点抽检等手段,对农贸市场的蔬菜安全抽检要更细致、更全面、更频繁,尽快在市场中建立固定的检验机构,对发现不安全产品的生产者,加大处罚力度。以质量安全检测报告、基地认证报告为依据,严格入市蔬菜的质量关,并推行追溯和质量承诺制度,积极探索不合格产品的召回、理赔和退出市场流通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建议农民从选择品种、水分管理、设施栽培、生产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严防农药残留超标。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即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害积累;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充分发挥田间天敌的防治作用;推行科学水肥管理进行保健栽培,如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中钙、镁、硼等微量元素;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和提高植株抗性,减少农药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化学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药使用中,选用对口农药,适时用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注意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强调抓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5个关键环节,根据不同蔬菜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预测预报工作,加强蔬菜生产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加强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控制技术研究;将分散的农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实施规模化生产;加快蔬菜产区的“无公害”化进程;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综合标准管理,保证蔬菜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标签标识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创办市场信息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及时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从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进程。推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通过农产品认证,为市场准入提供“通行证”,推动质量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