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倪豪雄
长期依赖绿洲有限耕地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到了尽头,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念正当其时,这给三师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空间。过去的一年,三师工会积极作为,在兵团工会及各级党政的支持下,在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稳定实现了贫困职工“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师工会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随着三师城镇化进程加快,给新时期帮扶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带动了三师图木舒克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因为三师贫困人口的结构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师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难度很大,向区外转移少之甚少。根据这一特点,三师工会经过多次调查了解,联同多个部门确定了以紧盯“一个目标”,推动“四个转变”,实现“三个提高”为三师发展劳务经济的基本思路,即:把促进贫困职工增收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标,把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临时短期型向长期稳定型转变,由分散自发为主向有组织输出为主转变,由促进职工群众增收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变。全面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率、培训率、稳定率。
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悲观失望及“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三师工会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活动,师、团、连三级数百名工会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组织贫困职工出团参观学习;组织专人充分挖掘和发现各单位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进行现场说教,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邀请致富能手、种田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现场采访、专题报道、专栏专访、编写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发动,积极引导贫困职工群众走出家门。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
三师贫困职工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就业观念偏差,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缺乏对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的把握,培训主观意愿不强,主动转移就业能力弱。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帮扶工作的“瓶颈”之一。从师市实际情况看,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务工就业能力,促进增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低收入家庭增收的压力,提高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师市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师市工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联合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师市范围内扎实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活动。一是结合师市实际,注重实用技能培训。通过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纺织、木工、砌筑工、缝纫、厨师、家电维修、电工、焊工、畜牧养殖、红枣、葡萄种植技术和家禽饲养、高级农艺工等培训。针对少数民族劳动者实际需求,广泛收集少数民族特色培训项目,结合少数民族就业特点,大力开展了特色种养、特色园艺、民族餐饮、手工编织和民族装饰装修等实用技能培训。2014年,三师各级工会已组织农业一线非在岗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152人;职业技能培训3289人,其中获得劳动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有1621人,获得其他部门颁发证书的有88人,获得中高级职业证书的有197人;根据需要还特别组织了300名贫困职工进行了建筑工培训。二是围绕岗位需求,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为适应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在社区就业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先后联合师市公安局、四十九团、五○团、五十三团举办保安、保绿、保洁等社区就业岗位培训班13期;同时,为提高自主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进一步推动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四十一团、四十四团、四十六团、五十一团和伽师总场组织开展了5期以“农家乐”为培训主体的创业培训班。三师工会在培训内容上不仅对职工进行种植业的培训,还加强对职工各项技能的培训,帮助职工在冬闲时节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形成向农耕经济要承包收益、向工商经济要劳动收入的增收局面。
三师贫困人口多、程度深、面广、基础条件差,大部分贫困人口对于技术要求高的工种干不了,对收入低、体力型的工种又不愿干。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贫困人口,尚有千丝万缕的乡土情结,不愿离家离团,“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现象在三师长期并存。今年,师市工会把增加贫困农牧民非农经济收入的增长点,作为发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图木舒克市发挥地缘优势和富余劳动力密集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积极引导和组织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出团场转移就业,加快贫困职工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一是依托图木舒克市工业园区、建筑企业及公益性岗位,积极主动对接联系,及时输出富余劳动力。二是与图木舒克市及辖区团场的建筑工程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优先使用团场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三是依托农贸市场、建材批发市场、民族商业街、住宅小区及商铺,引导富余劳动力发展商服业,跳出“农门”致富。全年累计转移富于劳动力5844人,转移就业总收入3272.264万元。其中:向师市工业企业转移就业611人,团场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978人,向师外转移191人,自主创业569人,其他途径就业人数1495人。转移少数民族劳动者4105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443人。
8月18日,四十四团、五十一团、小海子水管处遭遇特大冰雹灾害,造成42447亩棉花、22577亩红枣、6817亩玉米、3241亩苹果、梨子、葡萄等严重受灾,受灾职工群众达3244户。灾情发生后,师市工会为了不让贫困户雪上加霜,不让已脱贫的职工因自然灾害频繁而返贫,积极组织工作组对受灾家庭情况进行摸底,通过动员对愿意外出务工的1980户,原则上一家解决一个劳力到建筑工地和图木舒克市工业企业务工。经过多方努力,建筑工地用工1186人,工业企业用工794人。建筑工每人每月4000元,3个月每人可增收12000元,工业企业用工每人每月3600元,4个月每人可增收14400元,以上共计增收2566.56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受灾农户的家庭经济困难。
2013年底,兵团工会保障部拨付第三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自主创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100万元,第三师工会通过调研后,分别拨付五十一团工会40万元,五十三团30万,伽师总场30万。
五十一团投资了育肥羊养殖。在该团范围内挑选15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养殖大户,标准是有100平方米以上标准圈舍,近几年一直从事养殖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牛羊经营经验。每户2.67万元无息贷款,15户共贷款510万元。一只羊购买成本1000元,育肥3个月,每只合计成本1450元,按当前市场价计算3个月每只羊盈利约150元。这15户大户平均养羊在300只以上,每户带动5-6户贫困户,共带动80余户,每户贫困户每年仅劳务工资2万元,共创收160余万元。
五十三团发展特种养殖业,在该团三连、五连、六连、七连饲养波尔山羊、牛、优质刀朗羊、鸽子、当地土鸡,共扶持6户农户,每户职工贴息金额5万元。通过引进种畜禽,并自行繁殖,养殖至商品禽类进行销售,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元。每户带动2—3户贫困职工,共扶持带动贫困户15户,每年每户可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解决32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
伽师总场发展畜牧养殖,成立了畜牧养殖合作社。在六连养羊、养鹅、养猪。伽师总场向喀什建行申请养殖贷款1500万元,贴息资金除兵团工会30万元外,不足部分由场里负担,用于341户职工发展牲畜养殖,其中:困难职工48户,贷款197.7万元。一年共计实现经济效益375.12万元,目前,共带动23户困难职工增收致富,带动15人新增就业机会。
通过项目实施,养殖大户在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就业,帮助贫困职工增加了收入。困难职工通过无息贷款有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再通过自身的努力,有力地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贫致富难的问题。
通过大合作方式,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是解决扶贫帮困改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的关键。通过团场引导、连队实施,职工自发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由社员入股,能人牵头,采取“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业,既可有效解决贫困职工脱贫难的问题,又可有力推动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年初,师工会以四十五团为试点,进行能人带头,贫困户入股的“大合作共赢”模式,实施三年脱贫攻坚计划。通过四十五团工会摸底,筛选出60户贫困户,团党委为这60户贫困职工提供264万元畜牧贴息贷款(由养殖基地经营管理)、争取对口援建单位扶贫资金20万元和团领导带头、机关科室、基层单位领导共同捐助资金20.2万元,共计304.2万元。特困户户均5.6万元,贫困户户均4.6万元,以“保息分红”的方式作为特困户、贫困职工在养殖基地的入股资金。今年,入股贫困职工按5%的年息将收入2300—2800元,预计按股分红将收入5000元左右,预计增收约8000元。同时,对贫困职工给予劳务扶贫,提供饲养员岗位40多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通过这种扶贫方式改变了贫困职工的经济收入结构,拓宽了职工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职工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师的特困职工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问题突出,随着帮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今后的帮扶工作中,三师工会将不断积累新经验,不断探索新途径,不断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努力逐步缩小贫困比例,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