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15-08-15 00:47曹蕙姿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侗族湖南民族

曹蕙姿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一、湖南侗族音乐概况

(一)侗族音乐渊源

侗族音乐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侗族音乐文化从有确切文字记载开始算起,也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而越人非常喜欢音乐,崇尚音乐,因而侗族对音乐也情有独钟。西汉史学家兼文学家刘向在其代表作品《说苑》这本书中明确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对越人音乐大加赞赏,并与越人一起歌唱的场景,他还用汉字将越人歌曲做了记录。很显然,早在两千多年前,侗族就擅长音乐,关于这一点,《赤雅》中也有记录,记载了当时的侗族人吹奏乐器并演奏的欢乐场景。这充分说明,明朝时期的侗族地区就流行音乐,而歌唱也逐渐发展成为与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二)湖南侗族音乐的特点

1.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感非常强,整个音乐没有段落感,旋律一般从慢到快。举例来说,当不同声部演唱同一段音乐的时候,这段音乐在不同声部中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因而人们所听到的和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色更具有立体感,旋律更加丰富。复调音乐一般以衬腔法,即支声法来演绎,演唱特点为高亢、明亮、浑厚、朴实等。[1]

2.调式、调性特点

湖南侗族音乐的曲调为语调歌曲,“羽宫商角徵”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由于徵音相对较低或者相对较高,因此调式音就会出现向内收拢的效果。在徵音的影响之下,调式扩展不能随意进行,而且它促进了声部之间和音的出现。它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侗歌的旋律运动特点以及和声风格,而侗歌的音乐特征,即独特的五声音阶语调式乐曲也正是它散发独特魅力的所在。

二、湖南侗族音乐的类别

(一)侗族迎宾的拦路歌

如果有机会去侗寨做客,你一定会很好地体验一下侗族人民独特的欢迎方式。通常,主人们会在去自己家的路上,如寨门、路口或者桥头等,设置多个障碍,挡住客人前行。身着盛装的侗族年轻人,或男或女,都在寨老的带领下横排站立在路障的后面,每人手里都端一碗米酒。客人必须对歌或者喝酒,才能顺利通过人墙和路障,否则,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侗族人民演唱的拦路歌热情而豪放,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远方客人到来的欢迎。

(二)多人合唱的侗族大歌

一般情况下,侗族大歌的高音声部不能由一人完成,通常为两三个人轮流演唱,而其他人员则集中演唱低音声部。侗族大歌的衬腔使用比较多,而且集中体现在高音声部,领唱人员轮流演唱,而低音声部则大量使用“啦”,通过高低音声部的有效配合,整部乐曲显示出别样的立体效果,这也是侗族大歌的魅力所在。侗族大歌的名字以及类别的划分一般根据曲调来源的地名来进行,侗族大歌主要是情歌对唱。演唱时,一方由男人组成;另一方由女人组成。男方歌队的演唱雄厚、庄严,非常震撼;而女方歌队的演唱悠扬婉转、柔和细腻。比如《嘎索》这首情歌的含义是“多种音调之歌”,也被叫做蝉歌,能够模拟蝉叫的声音,非常吸引人。[2]

(三)侗语演唱的侗戏

侗戏的风格也比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侗族的叙事歌,无论道白还是演唱都使用侗族语言。侗戏是少数民族戏曲类别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60年,它是19世纪30年代侗族艺人吴文彩在积极吸收花灯、桂剧等民间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侗族的说唱艺术加以改造、发展而来的。现在,侗戏加入一些小品表演艺术元素,使表演覆盖一层风趣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侗戏唱腔一般包括四种:一是戏腔,也被叫做“普通调”、“平板”,由嘎锦演化而成,主要用来叙述故事情节;二是哭腔,用来表示哀痛的情感;三是歌腔,主要是侗族民歌,表演过程中的插曲一般为歌腔;四是新腔,属于新编创的唱腔。

(四)侗族乐器及其乐曲

1.别具特色的琵琶

湖南侗族地区的琵琶形状并不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大类。大型琵琶的共鸣箱像一个倒放的桃子,琴头大于琴尾。大型琵琶音色比较甜美,而且柔和,不但可以进行独奏表演,而且还可以在叙事性琵琶歌中进行伴奏。部分侗族地区还经常将牛腿琴用于琵琶伴奏,这样能够达到一种更为出色的和声效果。有时候,侗族人民习惯用假嗓来演唱琵琶歌,曲调欢快,以跳跃式旋律为主,音色清脆,充满力量。[3]

2.广受欢迎的芦笙

在湖南侗族地区,芦笙踩堂非常流行,这是一种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主要出现在节日庆典或者祭祀活动中,希望得到神灵的保护,获得良好的收成。芦笙踩堂每八拍为一个小节,舞蹈造型十分独特,舞姿优美,同时展现雄壮的力量,充满动感。芦笙曲的曲调很多,将近达到百余种,但是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很多曲调消失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有四十余种。面对已经消失的多种曲调,我们应该立刻警醒起来,共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否则,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

3.最富民族特色的牛腿琴

湖南侗族地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莫过于牛腿琴,这是一种拉弦乐器,琴弦只有两根,因为琴的形状细长,与牛腿有几分相似,因此而得名。牛腿琴在桂、湘、黔地区侗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比较流行,它通过棕绳弦与棕丝弓相摩擦发出轻柔但同时有几分嘶哑的声音。牛腿琴能够发出与人声非常相似的声音,而且可以同歌曲很好地结合起来,民族特色非常浓厚。

(五)原生态的民俗歌舞音乐

1.男女对歌的“多耶”

“多”在侗语中是舞蹈、演唱的意思,而“耶”指的是一边舞蹈一边演唱的歌曲。一到冬天农闲的时候,村民都要凑钱请歌师前来,教大家“多耶”,因此侗族人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本民族文化。人们通常按照性别分为男队和女队,分别向歌师学习演唱,从春节一直到元宵节,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都是通过演唱“多耶”来休闲。女队一般不到外面去,男队会到其他村寨去对歌,对歌形式为女唱男答。女队在歌唱时,好多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边唱边舞蹈,男队在歌唱时会手搭肩膀围成一个圆圈,一边唱一边移动舞步。

2.敬酒的“酒歌”

宾客与主人互相敬酒时演唱的歌曲称之为酒歌,酒有多少,歌就会有多少。酒歌的曲调通常很高亢,旋律轻松自由,人们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开怀畅饮。

3.逗趣的“猫饭歌”

猫饭歌主要在婚礼上演唱,是一种逗趣歌,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边唱边将锅底灰抹在伴郎的脸上,而女方回门时也要请小孩们吃“猫饭”,村里年轻人在那一天要身着破烂装束,到新娘家要喜酒喝,主人不但会请他们喝喜酒,还会向他们赠送肉类,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

4.茶油收获季节的“赖油歌”

一到茶油收获季节,茶油紧缺地区的姑娘们便会约在一起,拿上容器,到主人门口演唱赖油歌,歌曲内容都是些祝福的话语,曲调欢快、流畅。

三、加强湖南侗族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从当前来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并做好相关保护工作。侗族音乐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做好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积极动员,全面参与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一般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和历史性特点,而且民族代表性比较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人们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征是与民族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体现民族特性与独特的审美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离不开人,通过声音、动作以及技术等形式实现文化的延续。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做好保护工作:

1.推出展现侗族文化的系列书籍。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有关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书籍,这其中包括《侗族民歌选》以及《侗族大歌》等,我们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成绩,还应该立足于此,将更多的宣传资料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2.成立专门的侗族文化研究会。湖南侗族文化研究会要深入挖掘优秀的侗族文化,做好侗族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工作,下大力气研究侗族音乐文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人们不仅成立了宣传侗族音乐文化的网站,还依靠主题公园展现独特的侗族风情,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前来,极大地推动了侗族传统音乐的发展。

3.建立侗族传统音乐库、资料库。可以成立侗族文化博物馆,也可以开放民间艺术馆,将实物同资料结合在一起,使更多的人了解侗族音乐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融入旅游,打造侗族音乐特色旅游链条

可以将侗族文化元素融入当地的旅游开发中,使侗族文化旅游的内涵越来越深刻,侗族文化通过与旅游景点的完美结合,打造全新的“侗乡风情旅游景区”,创建旅游品牌,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为了更好地推广侗族歌曲,不妨用汉语来演绎侗族乐曲,并在伴奏过程中考虑加入一些现代乐器,使传统的侗族民歌与现代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吸引更多的喜欢侗族音乐的人前来旅游,实现旅游推动侗歌发展,侗歌发展同时带动旅游行业的上升。湖南侗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推出了多个侗族文化旅游精品,使以侗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

(三)经济推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也陷于市场化、商品化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传统文化,并利用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提升。

1.强化侗族音乐表现形式

促进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效结合,使多种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突出展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不能忽视民族元素的运用,只有积极打造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新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2.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积极利用其他相关旅游资源,可以借鉴柳州的相关经验。柳州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重建了文庙,修建了世界一流的水上音乐喷泉,建造了可与悉尼歌剧院媲美的柳江明珠,修缮了开元祠庙,依托原有的集市打造了少数民族风情区,使柳州的旅游项目独具风格,湖南侗族音乐发展可以借鉴这一经验。

3.多层次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系列

将单一的旅游资源立体化,以景点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商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使旅游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拓宽旅游线路,把独具侗族文化特色的侗绣、蜡染等印制在纪念品上,并在风景区广告牌上大力宣传,将山水美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既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也传承了民间艺术。在工艺品、服饰、配饰的研发上,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使湖南侗族艺术产品尽快走出山寨,走向全国。

(四)合理利用,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发侗族音乐

在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将抢救濒危文化放在突出位置,以保护为主,通过开放促进保护,通过保护实现利用,进一步整合民族传统音乐。第一,要准确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制订行之有效的普查方案,做好全面普查工作,以便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类型、分布、现状、生存问题等,然后整理成册;第二,开发过程要体现合理性。开发侗族传统音乐时一定要将自然、历史、文化以及生态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一定的地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开发,这样才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的保护与传承。

(五)保持特色,通过创新保护和传承侗族音乐

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内背景形势,少数民族音乐必须依靠创新实现自身发展,因为优秀的文化总是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开发旅游新产品,一方面能够展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现代人的旅游需求。真正的文化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因此我们需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要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要积极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作曲软件将珍贵的侗族传统音乐制作成曲谱,可以刻录侗族音乐光盘,最大可能地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侗族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传统音乐形式,并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这不仅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侗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要求。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创新,才能使侗族传统音乐文化散发生命的活力,才能最终实现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侗族音乐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颗宝石。侗族音乐文化是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宝典,是传承文明的纽带。同时,以民族特色文化拓宽旅游业,是大势所趋,既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能加强民族凝聚力,更是加快社会进步的需要。

[1]何 欣.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8):13-14

[2]王桂芹.湖南土家、苗、瑶、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从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谈起[J].音乐时空,2013,(4):26-31

[3]刘慧群.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与发展——以侗族大歌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2):35-38

猜你喜欢
侗族湖南民族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三线建设在湖南
多元民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