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昭 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056000
我们的校园在形象上当是富于地域文化的、生态的、现代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在风格上,要注重学校的整体风格,使教学楼、图书馆、学院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和谐统一起来,同时也要保留不同建筑的特色之处,做到求同存异。要让各种参差不齐的楼层显得错落有致,要使风格迥异的景观看来变化万千。
生态环境对学生的生活舒适度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建筑校园时,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减少建房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力保护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要把校园建造成空气清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理想环境。为此就要大力提高校园的植被覆盖率,万不可为了利益而肆意破坏山林。同时还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制定好特殊情况下的应对策略。除此之外,还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使之深入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心中。校园应鼓励节能材料、环保材料的使用,应对学生生活制造出的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
自然环境要素与校园社会环境要素质量是校园环境质量保障的俩个主要方面。校园自然环境包括水,阳光,植被,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充足,校园社会环境要素则包括供水、供气、供热等资源与能源的提供。校园的社会环境要素也包括生活垃圾的处理。
1.卫生环境
在校园管理中,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一直都是令人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不合理的垃圾收集方式会使细菌迅速滋生,进而腐蚀垃圾,产生异味气体,不仅闻起来无比刺鼻,而且会使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感染上呼吸道疾病。为了尽量规避此类事的发生,当下较为常见也还算合理的垃圾收集方式是将垃圾桶集中放置于校园的某个很少人走动的地方,以使垃圾能被集中处理。当然,校园的主要道路,以及人群较多的道路上也应适当放置足够的垃圾桶以供使用并要定时清洗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2.水环境
校园的水环境主要包括直接与人体接触的水和间接与人体接触的水两种。日常生活中,教职工和学生们的用水及饮用水属于前者。景观用水、湖面水则属于后者。水质、水压、和水量是环境质量的三个主要问题。水质的确保可通过消灭或降低水环境的再次污染来达成。而利用技术的改革,如:气压供水装置、变频调速等,可有效保障水压的正常化。至于水量,因为水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并对之进行合理的循环使用。为此,学校要及时引入污水回收再用制度,以保证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当然,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达标或未处理的污水的进入。
3.空气环境
空气环境对于学生和教职工的居住作用巨大,它是学生学习以及教职工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对有害于人健康的气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那么在校园规划选址时,要尽量使所选地址位于污染源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上游,同时还要尽量避开城市的工业区,以及其它存在严重污染的地方。对于容易产生尘土的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是车流量大的公路等,也要竭力避开。除此之外,还应在校园的道路中多洒水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物。
4.绿化环境
校园内的绿化环境的作用非常明显,它不仅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景观,同时也能调节居住者的心理,使人们的心情舒畅,而且还能净化空气、杀菌去尘、调节湿度,甚至能够减少噪音污染,其功用不可谓不大。
1.道路设计原则
1.1 统一性:校园道路的规划应遵守交通组织,合乎所处地区的道路布局,与之相统一;要在科学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路网规划,使景观与道路相互渗透。
1.2 便捷性:校园内的主干道应以方便学生上下课为目的,尽量笔直而建。当然,美观起见,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定的曲折度。
1.3 合理性:校园道路规划要有合理性,应符合校园的地势特点。
1.4 舒适性:校区道路的建设要保证它的舒适性,舒适性不仅包括路面的平整,也包括看上去很舒服。为此就要使道路与环境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和谐的道路环境,让居住者有驻留观赏的心思。
2.交通体系
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对于学校而言必不可缺,校园在保证内外的交通流畅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环境的特色来。为确保交通的便捷性,方便每位学生和教师的出入,道路应按照放射状体系来建设,这么做的意义也在于可以保证车辆不会穿越到学生居住区及教职工居住区里,进而使居民的安全得到应有之保障。
3.停车系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教师及教职工都拥有了私人汽车,很多学生也都配备山地车或电动车来上下学。为此,必须对校园的停车场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安排。那么在做校园规划时,可将私家车停靠于校园中人流量将少且离教职工宿舍较近的地段,将自行车或电动车则停于学生宿舍楼的底部。
在学校的建筑设计规划中,活动中心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个合理的学生活动中心,应当是现代的,典雅的,中式的建筑实体,是以人为本的,集学习、运动、休闲、交流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可以精致的音乐报时钟作为校园形象的徽章,因为每天黄昏夕阳西下时,它都会带来动听的音乐,使得整个校园都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
一个健康、舒适、温馨、便捷的学校环境,是每个学生、教师、教职工共同的期望。因此,在作校园的规划设计时,应不断地进行科学创新和理性探讨,以便建造一个适合学生愉快学习和教职工尽情工作的美好校园。
[1]黄浩.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2011
[2]莫庆泉.园林的水景设计研究[J].广东建材.2009
[3]赵若炜.城市中心区生态系统设计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