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鹏
(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教法等原因,“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激情,学生昏昏欲睡,也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往、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个“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呈现,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那么,如何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智力活动,以及推动和调控这种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来完成的。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推动智力活动的作用,它具有三种功能:激励功能、选择功能和调控功能。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调控学习的行为。如注意什么,忽视什么,强化什么行为,制止什么行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首先,要激活数学教学内容。陈旧、空洞、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理论往往被学生心理排斥,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且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容易使人感到单调、困难。再加上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沉闷、枯燥乏味。幸好,现行的新教材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要会激励学生。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促进师生间情感交流,使之在学习中增强内心体验和心灵的感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喜恶,因此,在数学教学评价中,要讲究奖罚的策略,以免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为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自豪和被尊重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奖励要公正,不能带有过浓的主观色彩,一碗水要端平;奖励要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亲切的微笑、赞扬的评语、关心的动作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奖励要有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绝不吝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要大张旗鼓,给予肯定、表扬。
新课程强调,高中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欣赏的过程,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依托。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亲切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创造了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彼此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师生的平等地位。于是,就出现了新的概念: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由于“应试教学”的需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使用简单的讲授、记忆、机械训练等方式,也很少看到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只有教师提问学生。双方没有交往、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对数学价值认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来改革不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交往对话式的“生活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情知互动”的数学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在注重“双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1)改进接受学习方式,提高“双基”教学效果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它的终极目标是知识、是技巧;而新课程认为终极目标是过程、是载体。与此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数学又增加了算法部分内容。现行高考体制的存在,教师对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追求,决定了“双基”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要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这也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足够的动力源泉。
(2)激活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然而,多年来,我们对思维能力的理解出现片面性,往往以逻辑思维能力代替思维能力。事实上,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有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面对一个学习情景,要善于抓住本质,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以激活自己的思维。
其次,要分析、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互动、交流,一起利用通则通法,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不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要让学生先动脑,分析题意、独立思考。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跟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获得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1]谌业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教育在线.
[2]李善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