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梅 姜曙光 唐艳娟
(新疆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环节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讲,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最实战的一场演习。每一个本科院校,都很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往往采取初期让学生思考,撰写开题报告,中期进行检查,最后采取毕业答辩,环环相扣,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提出以项目为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索研究,以项目为思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毕业设计项目的主体,从主体主观能动性方面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指导教师给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进行选题和分组,接下来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最后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最后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针对以上毕业设计的传统步骤,除了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之前的几步学生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缺乏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批阅开题报告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明显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撰写开题报告这个问题没有达到深刻的认识,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毕业设计分组也没有进行过深刻的思考,缺乏对这些问题的主动思考,缺乏把自己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的思维进行前期的工作,势必造成对于前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前期工作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对于毕业设计环节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项目,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的一次性成果,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相当于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只要是由项目构思—项目目标设计—项目定义—项目实施—项目检查—项目评价—项目后评价这几个阶段构成的,如何让学生以项目的角度,把自己作为毕业设计项目的主体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进而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学习环节的理解,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对于毕业设计环节,以项目的角度来讲,大体可以分为3 个阶段,毕业设计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及毕业答辩阶段。在设计环节中,参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相关者主要以学生和指导教师为主,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起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辅助作用。通过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梳理本专业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将自己作为毕业设计主体的需求和期望,将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实施环节,还要体现在毕业设计前期的工作中,如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开题报告的撰写环节。因此,从项目角度来讲,毕业设计项目的参与者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及相关教学管理单位是监督管理者,辅助学生毕业实际的实施。
作为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若干个毕业设计题目,确定若干个选题,出发点就是需要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考虑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
(1)考虑学生在校的前三年半时间内所学知识的综合考虑,所确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起到将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和综合运用的作用。
(2)考虑学生在以后的岗位中实际所从事的工作,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考虑与学生毕业上岗能力直接相关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为主要目标,奠定实践基础为出发点。
(3)对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以中上水平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毕业设计是一个涵盖各个课程知识的综合选题,学生要解决这个选题,必须通过积极查阅资料,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建立清楚的解决问题脉络,才能够达到解决培养解决专业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作为本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组、结构施工预算组。这两个毕业设计组的涉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筑结构设计组主要侧重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结构施工预算组主要侧重在建筑方案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组合安排及进行图预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设计组,达到兴趣和能力培养的结合。
另一方面,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考虑,选择与即将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增强实践实动手能力,为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为毕业上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确定之后,学生要撰写开题报告。对于开题报告的撰写,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撰写开题报告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撰写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造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质量不高的现象。而开题报告撰写是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相关的资料,对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进一步的了解,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查询资料的过程,在资料查询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选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国内外发展现状,在目前的现状中如何解决本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即确定本次毕业设计项目的目标。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组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了解建筑用途,确定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在建筑方案确定的同时考虑结构布置,不仅是对本设计项目任务的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专业协作思维,以达到为实际工作建立专业素质的目的。所以,开题报告的撰写过程,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过程,学生只有了解到这个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才能保证其质量,达到十分清晰明确毕业设计项目目标的目的。
另外一个方面,毕业设计目标除了毕业设计项目本身的目标以外,还有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学生所指定的时间、质量目标,即项目中的进度和质量目标。如何在12 周的毕业设计时间完成预定毕业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也是学生在开题报告中需要慎重考虑进行安排的,使服务与项目的时间、质量目标为毕业设计项目本身的目标服务。
作为辅助毕业设计的教师而言,组织管理毕业设计采用的是职能式的管理组织,负责教学的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和教师以及教学督导组成员构成毕业设计组织成员,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教师以及教学督导组成员主要以辅导学生专业知识为主,辅以管理学生实施进度、实施质量的监督控制;教学管理办公室主要以管理学生教室、负责学生设计图纸的展示及相关工具用具的管理。
作为学生而言,一般毕业设计要进行分组,并且毕业设计小组的成立是打破班级界限的,由学生根据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选题过程中形成的小组。建立毕业设计小组,一方面是便于教师指导,另外很重要的方面主要考虑毕业设计与前三年半的学习不同,主要目的之一要通过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作为毕业设计小组,是打破班级界限组成新的团体,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加强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讨论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和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工作的完成必定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是为毕业后的工作与工作团队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培训学生毕业上岗能力环节的体现。
项目的实施检查是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措施,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实施必要的检查有助于学生在限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即完成毕业设计目标。毕业设计项目的实施检查有时时检查和定期检查。教师在辅助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阶段,时时从进度和质量上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目标;教学质量办公室及督导组成员,定期检查督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及质量,做到时时和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确保毕业设计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手段,答辩环节不仅是检验毕业设计成果是否按既定的目标完成,是否达到了前期阶段设定的深度,是否解决了前期阶段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对自我成果总结梳理的过程,展现自我的成果,体现自辩、应辩能力的环节。
既然作为检验评价环节,通常也需要采用类似项目评价的若干定量指标进行评价,以尽量减少检验评定环节的人为主观因素,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才能比较客观地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水平,对于评价指标的制定,因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适宜本专业的评价指标,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评定环节中,主要以绘图是否规范、答辩能力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传统的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中否认模糊综合评判也可以作为评价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尝试方法,可以减少在评价过程中由于传统方法造成的指标权重不合理等问题。
整个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学生主体的主要任务完成后,辅助教师对本次毕业设计进行总体的总结梳理是十分重要的,即作为一个项目的后评价环节,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及邀请的校外指导教师对本次设计中的选题的设计、实施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汇总,实施进度、检查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评价环节中的重点质量问题进行讨论整理,完善修改毕业设计任务书及实施方案,以便下一届毕业设计参考使用。
综上所述,以项目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对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自身来讲,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作为教师客体而言,以毕业设计为项目进行指导毕业设计,以毕业设计目标为宗旨,从时间、质量上把握毕业设计的目标实现,即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梳理、应用专业知识,为学生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达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1]赵从英,秦毅杨,智明.以毕业设计为项目的“软件工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8).
[2]邱峰.基于目标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3]徐绪堪.基于模糊理论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6).
[4]郭中华,韦家朝.“过程方法”在高职院校课程质量保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