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五中学 赵艳华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这与宋代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一语不谋而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起到引起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换言之即提高课堂效益。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一脸疑团”的学生“豁然开朗”,也可以把“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
笔者结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将英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六类:
有些教师对提问的对象选择较为随意或过于集中,或者是偏向全体学生集体回答。提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许多学生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而已。
[案例一]
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A 3a-3c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操作如下:
T:Do you like festivals?
Ss:Yes.
T:Do you usually eat any delicious food on that day?
Ss:Yes.
T:How about activities?Do you hav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
Ss:Yes.
T:Do you have a good time?
S:Yes.
T:Then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S1:The Mid-Autumn Festival.
T:Why do you like it?
S1:Because I like eating mooncakes
T:What do you think of mooncakes?
S1:They’re delicious!
...
案例分析:
教师在上课伊始便采用了全班回答的方式,所问问题均是一般疑问句,所以学生回答起来较为容易,课堂氛围给人的感觉还好。但此类问题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实效性不大。
提问建议:
在学生回答Because I like eating mooncakes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mooncakes?或者不问由自己说:I think most students like eating mooncakes.然后问其他学生:What do they like?What else can you do on that day?Why...?由多名学生回答。这样处理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问题的对象没有集中一人,人人都有可能被问到;又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真正体现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许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大,所提出的问题目的不明确,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二]
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Section B 2b阅读部分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先问了如下几个问题:(1)What were you doing last Sunday night?(2)What was your father doing at 7:00 last night?(3)What was your mother doing at eight last night?接着便播放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关于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视频,另一个是关于美国9.11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问道:Do you know the person in the first video?学生沉默。教师见学生没反应,便由自己花了2分钟对Martin Luther King进行了介绍。随后,教师针对第二个视频又问了三个问题:When did it happen?Where did it happen?What’s the result of that event?
案例分析:
好的提问应有明确和内在的意图,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本单元在学过去进行时,但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二篇阅读,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故开始的三个过去进行时的问题没必要出现;本篇阅读虽然围绕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但中心训练的语言点是过去进行时的使用。故教师对Martin Luther King的介绍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案例建议:
此环节只要让学生知道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即可;对于第二个视频的问题最后一个脱离本节的教学目标,可以删掉,换成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t happened?可能更切合主题,也更能自然地引到本节要上的内容。
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许多教师经常为了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阅读、思考以及回答问题。教师思考的是下一个学习任务是什么,而没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准备时间太短,因此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
[案例三]
如在教学Go For It(2013版)八下Unit 7 Section B中Reading一课时,因讲述的是大熊猫,认为学生多多少少有所了解,故在呈现新词和学生扫读之后,教师向学生问了如下几个问题:(1)What is Lin Wei’s job?(2)What do the baby pandas eat for breakfast? (3)What do adult pandas eat? (4)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5)What is one way of saving pandas?所提的问题并不难,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结果学生完成的相当不好。
案例分析:
为了完成余下的任务,教师便留给学生较少的时间去读,结果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错误较多,思维混乱,活动效果欠佳。
提问建议:
问题如果比较难以回答,可以将问题简化,或者是少提问题。或者是去掉教学中其他的环节,集中精力来解决核心问题。
问题设计没有全盘考虑,整个课堂的问题难易度失当,课堂失控。
[案例四]
教授Go For It(2013版)八下Unit 1 Section B中的Reading时,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know Aron Ralston?本以为学生通过预习或其它途径对Aron Ralston有所了解,但问题一出,班上学生没人响应,为了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教师只有自问自答,一节课上下来感觉不是很好。
案例分析: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要求是否为学生语言能力所及,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的设置常常偏难或偏易,使其陷入难的问题没人来答,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的尴尬境地。
提问建议:
可以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先出示一些关于Aron Ralston的图片,然后根据图片的内容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What’s he doing now from this picture?(2)Is he the same as other mountain climbers?(3)What’s the difference?(4)Is he still climbing mountains after losing his arm?通过这样的改动,学生们答出了所提的问题,很自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
课堂提问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如在教学Go For It(2013版)Unit 4第一课时时,本课时学习Why don’t you...?的用法,围绕的话题是problems和give advice,因此话题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较为感兴趣,故在课前我设计了如下问题:Do you meet any problems in your life? What are they?When you meet these problems,what could you do?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及解决的办法,然后再问:Who would like to help him/her?Could you give him/her some advice?并暗示学生用Why don’t you…?给出建议,学生踊跃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筛选问题。例如在Go For It(2013版)Unit 7 Section A 3a-3c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读出achieve、succeed及challenge等新词并尝试着掌握force、in the face of及nature等新词。在词汇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出示几张正在攀登珠峰的登山者图片)What are they doing? 学生回答:They are climbing Mount Qomolangma.接着我便问道:Is that hard or easy?学生回答:It’s hard.接着问道:Why do you say that?(通过此问题想再现新词condition)学生回答:Because the weather condition is very terrible.用系列问题引出新词,然后让学生完整地回答此问题再次训练新词。通过这样一步步地问学生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并层层递进,目的性较强,教学效果良好。
所有的问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就算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课堂上如果不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只会导致学生保持沉默或者答不出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侯答时间也不同。难度大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回忆、联想和组织语言等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有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并且选择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候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可选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回答。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问题过难,会使学生畏难而退;问题太易,学生则不屑回答。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旧引新的原则,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搭设的“脚手架”,让学生步步攀升,问题的解决也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Go For It(2013版)Unit 9 Section B Reading这一课,我围绕学生熟悉的杭州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Where is Hangzhou?How’s the weather in Hangzhou?Are there 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Hangzhou? Whatare they? How’s the food in Hangzhou?学生回答出这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后,我便把问题提高一个层次问道:How about Singapore?Do you know that country?Can you say anything about this country?因为有前面几个问题的铺垫,学生便尝试着从地理位置、天气以及美食等方面进行回答,此时就有话可说了。
[1]陈俭贤.论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01).
[2]罗娟.对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