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唐代县治彭姥村址考

2015-08-15 00:49:00郑松才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4期
关键词:象山县瓦当象山

郑松才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宁波 象山 315700)

唐神龙二年(705年),象山立县,设县治于彭姥村。《唐书》:“江南道明州余姚郡象山,本隶台州,神龙元年析宁海及鄮县置。”[1](《旧唐书》却认为唐神龙二年(706年)立县)。象山自立县至今已越1300 多年,沧海桑田,象山县城也已从小村彭姥村发展成为15 万人口,欣欣向荣、富有活力的滨海小城市,而唐时设治的彭姥村,却如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宋以后的典籍中,如宁波早期文献宋元四明六志中,已无彭姥村名矣。于是时至今日,彭姥村究竟位于现县城丹城何处,就成为困扰我县文史界的一大疑题,至今未有定论。

关于彭姥村的相对位置,流传较广说法主要有三种:一,位于现今东塘山一带。主要依据是唐《元和郡县志》的记载:“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2]于是,有学者解读,象山东麓即为现东寺——东塘山一带。二,位于现象山县政府所在地。主要依据是史志有明确记载,该处最迟在南宋淳熙年间已成为象山县治的所在地。现县政府内遗存的县保单位淳熙井旧称县署井,也可作为其实物物证。历代史志均有记载,此井栏圈刻有“淳熙二年重阳日建”字样,于是就有人以此为依据加以推断,认为唐时县治彭姥村也应在此。三,位于现今西门一带。因西门西侧有彭姥岭,按照我国名称习俗,彭姥岭下为彭姥村比较符合常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彭姥村应位于现北门水库至西寺一带,主要是此处由于近年发现古民居痕迹,故有人推测是古彭姥村所在地。

上述流传较广的几种说法各有其理,但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即彭姥村在西门一带是比较可信的,其理由有四:

一、彭姥村与彭姥岭相连,符合我国传统地名习俗称谓

彭姥岭在象山县城西略偏南,在蓬莱山与岭头山分界处通过,古为象山县通往宁波陆上驿道的组成部分,其下为现今象山西门一带,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岭下建村或与岭相关的地方取地名,往往与该岭称谓相同。如西周镇蚶岙岭与蚶岙村,晓塘乡黄埠岭与黄埠村,石浦镇南向岭与南向村等等都是村岭同名,相互印证,绝少村岭同名,却相距甚远的。而村往往是处在岭下或一侧,于是有些就直接以岭下村称之。况且“彭姥”二字绝不是常用字,平时在日常用语中很少见,据有关学者的考证,《四库全书》中出现“彭姥”连用的只有三次,并与记叙象山彭姥村相关,所以更增添了彭姥岭与彭姥村相关联的可信度。因此彭姥岭下有彭姥村是比较符合常理,比较可信,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二、西门周边唐宋时期及唐以前的历史人文环境为该地建村设治提供了可能

唐宋时期及唐以前,西门周边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首先体现在县城西面蓬莱山(又称炼丹山),相传徐福东渡日本前曾隐迹于此。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现已成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县列传说地的首位。梁陶弘景曾隐此炼丹,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居士,时人谓之山中宰相,谥贞白先生,南朝梁道教思想家,书法家。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陶弘景晚年隐居象山炼丹,留有丹亭、丹灶、丹井。”[3]。王志邦先生在编著《浙江通志》时,经考证也认定陶弘景晚年隐居象山炼丹山炼丹。[4]其次,西门西南一公里处红庙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分布在红庙山东麓山坡上,县文物部门曾采集到许多夹碳、夹沙、泥质等陶片以及商周时期硬陶片。由于环城西路建设和象山罐头厂房子建造,该遗址大部分都被破坏,但至少说明该地早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了。第三,西门西南的红庙山、狮子山等地方,发现多处唐宋时期古墓葬,西门东北里许,原象山中学校址处,也发现数十处战国至唐宋时期古墓葬,县城西及西北侧的蓬莱山东南山脚、风跃山等都发现唐宋时期古墓葬,这些墓葬出土许多精美陶瓷器、金银器及玉器等文物,现收藏于象山县文管会办公室。这些现象说明在唐宋时期或唐以前,这些墓葬周边应该有村落,而西门正处于这些墓葬分布相联结处,在地理位置上应以西门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而形成的格局。第四,象山县最早记载的道观蓬莱观在蓬莱山下,距西门里许。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栖霞观”在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下,旧名蓬莱观,唐天宝十三年(745年),台州刺史袁仲宣复置,大中元年(847年)令杨弘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孙谏卿记。”[5]。保存于宁波天一阁的唐蓬莱观碑记,由孙谏卿记、书法家贝冷该书,详细记载蓬莱观修复始末。蓬莱观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而隋时圮唐时修复直至清末荒废却都有史志记载。隋代前蓬莱观的存在说明该地人类活动应较为活跃。以上几方面证明西门一带早在隋唐时处在象山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中心地带,唐时该地有村落且具一定的规模可能极大。

三、历代史志有记载

关于唐代彭姥村在彭姥岭下,史志有明确记载。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宝庆志》,彭姥岭,县西一里,其下为唐彭姥村。”[6],同治《象山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民国《象山县志》是象山县国学大师陈汉章先生总纂,该志被誉为民国时期江南四大名志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宝庆四明志》创始于宝庆二年(1226年),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年),宋罗濬等撰,该志为记载宁波市南宋以前最有权威性典籍。南宋时象山已成为宁波属县,所以《宝庆四明志》记载的唐代彭姥村的方位,可信度就更高。现行《宝庆四明志》皆以咸丰四年(1854年)徐时栋烟屿楼《宋元四明六志》为底本,该底本虽无明确记载彭姥村的方位,但徐时栋在《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中,对彭姥村的方位作了明确的说明,即“彭姥岭,县西一里,其下为彭姥村。”[7](徐时栋(1814-1873年),浙江鄞县人,道光26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家有烟屿楼,藏书六万卷,有志著述,家居不复出。著作颇丰,有《烟屿楼读书志》《柳泉诗文集》等,著名经史学家。)徐时栋作为一个严谨学者,他不会随意地对《宝庆志》的记叙进行增删,在当时年代,徐时栋应该在“宋元四明六志”的多种版本中,看到过有关彭姥村的方位记载,因而在校勘记中明确提出了彭姥岭下-为彭姥村的结论。而陈汉章先生(陈汉章(1864-1938年)象山东陈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人,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教授,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在总纂民国《象山县志》时,对唐县治彭姥村进行考证,也确认了“彭姥岭下为唐县治彭姥村,”无疑是与徐时栋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笔者认为是可信的。

四、考古遗物有实证

近年来象山县文管会办公室根据责任文保员吴忠信同志提供的线索,在西门下牌楼发现唐宋时期瓦当和砖块等遗物。瓦当二件,一件为泥质灰陶,外径12.1cm,内径9.5cm,残长9.3cm,中间饰宝相花纹,外罗以一周联珠纹,此类瓦当宁波考古专家认为,是唐代晚期—五代宁波地区较为流行(不排除北宋时期仍有使用)。另一件在下牌楼西南宋墓出土,泥治陶呈黑色,外径10cm,内径7.5cm,残长3cm。中间饰宝相花纹,与上述瓦当相比较明显偏小,为南宋时期瓦当。砖块长条形,俗称年糕砖,为北宋时期典型砖块。据现场调查,唐代瓦当与砖块在地坎中发现,唐代瓦当在砖块左下侧,从地层上形成叠压关系,根据土质黏结较为紧密,象山文物部门认为,该地坎应为唐宋时期局部原始堆积层。秦汉以来,封建王朝对建筑有严格的规定,从建筑的体量、高度、形式、色泽、使用材料等等都作了严格限制,至宋代形成《宋代营造法则》,而瓦当作为重要建筑物构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使用的。因此,在西门中界山发现唐—五代时期瓦当,为我们提供了该地有重要建筑信息,僻处宁绍平原南端象山半岛的象山,唐时有什么重要建筑呢?这无疑从一个侧面证明该地为唐县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综上笔者认为西门一带应为唐代县治彭姥村所在地。至于东塘山一带及县政府所在地,象山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笔者也在基本建设中关注十多年,都未发现唐及北宋时期遗物。东塘山一带更是连宋代遗物都未见,距彭姥村又甚远(两者两距2.5 公里),且该地较为狭长而窄,中有小溪穿越,在地里环境上似不宜设县治。而《元和郡县志》却记载,在象山东麓设治是作者搞错方位或是笔误,抑或别人在传抄时手误的结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近来,根据象山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解读,方知道是人们对“象山东麓”解读有误。许多史志及一些学者都把“象山”定位在现今县城之北的凤跃山,其实不然,象山应是西南在彭姥岭,东北在象鼻山,半环抱象山县城之山脉。元末明初,象山学者蒋景高在《重修圆峰庙记》中载:“象山之西,丹台之东,有峰正圆”,“象鼻昂且伏,神仙是官府。象尾耸丹台,仙井丹光照。象腹圆而垂,神明而中处”。[8]他以“象鼻”“象腹”“象尾”三个部分,阐述“象山”的全貌。继之者是清乾隆象山名士倪象占,他的笔记《蓬山清话·象山辨》中提出,“象山”,“以庞然似象也”、“自彭姥岭而北皆象山”、“蓬莱、炼丹之名,亦不必与象山分指”。[9]1995年出版《象山地名志》亦以为:“象山,……略呈西南—东北走向,西起彭姥岭,东至盛宁线,……。”[10]可见,彭姥岭处于“象山”之尾端,此岭东西走向,则彭姥村处于“象山东麓”完全合乎地理特征和历史本来面貌。唐时,南庄平原应较为荒凉,零星地分布着几个村庄。崔皎当年巡视象山后,上奏象山立县,彭姥岭下的彭姥村作为南庄平原为数不多的几个村庄之一,且具一定规模,理所当然地成为县治所在地。《元和郡县志》的记载诚不欺我也。至于后世对象山东麓彭姥村的误读,是建立在县城中心转移的结果吧。

县治是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发掘、传承和保护。我们期待着随着我县考古事业的发展,在西门一带将会有越来越多唐代遗物出土,以便更进一步确认唐代县治具体位置,也希望此拙文作抛砖引玉,期文史界同仁们共同来探究象山县治的发展历程,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欧阳修,宋祈等编写.新唐书·地理志五[z].北京:中华书局,1975.05.

[2]李吉甫等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陈汉章总纂.民国象山县志·卷二十古迹考[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07.

[4]王志邦著.浙江通志·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

[5]陈汉章总纂.民国象山县志·卷二十古迹考[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07.

[6]陈汉章总纂.民国象山县志·卷二·图说下山脉[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07.

[7]徐时栋撰.民国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二十一·象山县[z].台湾:成文出版社,2007.09

[8]陈汉章总纂.民国象山县志·卷三十一·文政内编[z].宁波:宁波天胜印刷公司,1927.

[9]倪象占撰.民国蓬山清话[z].象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象山县地方文献丛书[z].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叶忠正主编.象山地名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03.

猜你喜欢
象山县瓦当象山
瓦当
幼儿100(2023年9期)2023-03-24 07:24:48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9:08
象山
红豆(2017年4期)2017-04-13 18:44:13
象山县教师作品选登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 02:43:34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问草莓
仙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