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涛
虽然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速度很快,但依然存在着农村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现状。为了激励农民种地积极性和保护耕地面积,我国历届政府都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土地确权作为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对于各级政府必须要准确、严格、公平公正的执行相关政策[1]。
土地确权的重要性和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把土地承包关系搞扎实,把老百姓承包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进一步搞清楚,有利于夯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到位;
(2)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登记颁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举措,能够依法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让农民的财产权益依法得到有效保护;
(3)有利于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开展确权登记,把地块、面积、位置搞清楚,既利于保护好耕地,保障13亿人的吃饭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更有利于国家依据登记的数据,拟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导土地规范流转,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大力促进种田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壮大,有效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4)有利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是影响农村稳定的最突出、最重要的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承包原始数据和资料保护不力,流转过程中合同不规范、面积不准确、信息不对称等。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将农户承包数据和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既能打消农民流转会产生归属纠纷的担忧,又为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最清晰、最原始的重要数据,为化解农村的这些矛盾提供最有效、最坚实的基础[2]。
传统的土地确权方法工作量很大,各级政府需要投资较大的人力物力来保证工作的开展,且容易受到地形、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仪器来进行土地确权工作非常方便,而且成本很小,现场只需要少量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在室内就可以完成。目前这种技术正在迅速普及。
遥感影像是指利用航空及卫星拍摄的只记录各种地物电磁波大小的相片,之后将图像输入到系统中进行校正、变换和分类等处理。在土地确权工作中,之前一般使用的是卫星影像,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无人机拍摄的影像其具有分辨率高、影像质量好、接收信号稳定等优点,是比较好的数据源。
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流程如下:
影像拼接。为了处理方便,一般是以4或9个图像为一组在专门的软件中进行拼接,这样既能保证确权工作进度,有不影响图像清晰度。
影像处理。影像拼接完成后,为了保证整体图像在分辨率、光亮度和清晰度等一致性,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加工。一般采用灰度线性拉伸法来增强影像的灰度反差和纹理细节。在调整各波段亮度和色彩时,需要充分结合区域内地物类型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影像融合。影像融合主要为了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地物纹理特征,突出主要拍摄的对象,例如:耕地、道路、水体等。融合之后的图像可还原真实色彩信息,方便技术人员通过目视就可以分辨出地物类型。
控制点采集。为防止拍摄影像出现较大偏差,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我们在影像上均匀选取明显特征点来作为控制点。
在平地、丘陵地带,每个影像中的控制点数量应不少于9个;山地、高地区域,每个影像中的控制点数量应不少于12个。控制点应布置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地点,在影像重叠区域,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在重要或地形复杂区域,可适当增加控制点。之后对照控制点对影像进行纠偏处理[3]。
GPS全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基于卫星探测技术发展而来的,现在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这种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
选点灵活。GPS技术不要求选点之间的通视性,限制条件较少,对网形结构要求低;
精度较高。当测量距离L≤50km,定位精度约为10-6;50km≤L≤500km,定位精度约为10-7。相对于土地确权工作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自动化程度高。技术人员将接收仪带到测量区域安装完成后,只需调整好,保证接收卫星信号正常便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
测量坐标为三维。除了平面坐标外,还提供点的高程坐标,这有利于提高影像精确度。
GPS技术的测量流程如下:
设置永久固定点。在软土地面上,设置永久固定点的办法一般为埋设预制水泥桩。为保证稳定,在其周围进行水泥浆液填充加固。水泥桩高度与地面基本一致;在坚硬稳定地面,直接打钢筋钉作为固定点便可。此外,固定点设置时应避开无线信号发射点或大面积水域;
GPS网施测(根据等级不同,具体要求也有差别,在此以D级控制网为标准)。GPS技术都是采用外业观测,在布网时以边连接为基本原则,还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点位的几何图形强度因子值应大于6;
(2)每个影像中的有效观测点数目应大于3个;
(3)每个时段的观测长度不应小于40min;
(4)观测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同步观测,保证是一组卫星数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