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楠,熊中宏
(南京工业大学,211800,南京)
移民需要迁离世代居住的家园,离开熟悉的土地、社区和环境,融入新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网络,适应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水利水电移民当属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调整和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的迁移意味着文化的流动和迁移。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就是一种从原居住地到安置地文化迁移、融合的过程。
在我国,随着人口增加,个人权利逐渐彰显,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的妥善安置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实践中也发现花费大量投资不是解决“移民难”问题的唯一途径,当地文化能否“移民”成功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做好移民点建设、关系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水利水电移民这一宏观背景下,需要对其中的文化移民进行深入思考研究,这关系到移民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事关社会稳定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对于顺利推进水利水电等大型土木工程建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是2014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项目,俗称珠江流域的“三峡工程”。该工程坝址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中游广西桂平市大藤峡峡谷出口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9.86万km2,约占西江流域面积的56.4%。工程综合性效益显著、公益性功能突出,在流域防洪、提高西江航运等级、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水生态治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总投资357亿元,总工期9年,涉及移民1.82万人,移民投资131亿元,占工程投资的1/3,其中农民搬迁补偿47.7亿元,企业搬迁补偿1.5亿元,专业项目补偿18.5亿元,防护工程24.2亿元,其他39.1亿元。
大藤峡水利枢纽移民点受地理环境造就的社会文化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和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文化资源是民居建筑、传统文化等方面。大藤峡水利枢纽所在地桂平市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3点。
“舞春牛”是壮族同胞在每年开春前举行的、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祈福活动,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立春到来之际,群乐村的壮族同胞们便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舞起“春牛”,走家串户为村民祈福;同时民间木偶艺人穿戴当地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木头制作的木偶,用土白话即兴表演杖头木偶戏。此外,还有三月三歌圩、蝴蝶舞等桂平市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活动。
桂平市多雨、潮湿、炎热,蚊虫、毒蛇较多,民居建筑具有桂东南建筑“体现自然适应性”特点,最具特色的是“干栏式”建筑。“干栏”一词为状语译音,“干”同“跟”,意为上层,“栏”意为房屋。干栏建筑在空间的利用上,一层基本都是饲养牲畜和家禽;二层有厅堂、卧室、厨房等,是家庭中的核心区域,三层一般储存粮食和谷物,有的也作为卧室。丘陵区域房屋多为多层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山区的群众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为半干栏式。
桂平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桂平西山茶叶嫩条细,苗锋显露,色质青黛,汤液碧绿清澈,茶味独具特色。西山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有名的绿茶。桂平当地人酷爱喝茶,走在桂平街头巷尾,经常看到不管在店家还是住家,门前的树荫下往往都有几个人围在一个大树桩做成的茶几前,悠闲地泡茶、喝茶、闲聊或看书、下棋。通过饮茶交友、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进而在当地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业。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问卷76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对象中男性占63.2%,女性占36.8%;问卷对象全部为成年人,其中18~30岁的占23.68%,30~50岁占 44.74%,50岁以上占31.58%。问卷结果反映了移民存在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及对未来的信心。
在节日文化方面,60.53%的受访者表示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几乎100%的移民认为传统节日的气氛比较热闹,由于是“离土不离乡”,全部移民均认为节日庆祝方式没有大的变化。
在文化象征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可祖坟迁移安排,65.8%的受访者是集中迁移、方便拜祭,另有34.2%的受访者是分散迁移、不方便拜祭;对于原来用于拜祭的古树、古寺、古庙堂、祠堂是否需要妥善迁移,91.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帮助搬迁、妥善迁移,只有8.1%受访者认为可由村民自发迁移,不需要政府出面。
在文化场所及广播宣传方面,94.6%的受访者希望修建文化广场,认为可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100%的受访者要求配备文化广播中心,认为便于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当地民居建筑、茶文化的保护方面,94.7%的受访者觉得移民新村的房子应建楼房,52.6%的受访者希望保护当地的茶文化。
在文化教育方面,100%的受访者表示小学和初中教育设施十分重要;65.8%的受访者认为移民后旁边有学校,孩子上学方便;另有34.2%的受访者表示孩子上学更远了,不如原先方便,希望修建新的小学。
在邻里关系方面,89.5%的受访者比较眷念老村子,94.7%的受访者希望移民后原乡邻、亲戚、朋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像以前一样方便,同样有94.7%受访者认为移民方案中兼顾到了原乡邻亲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76.32%的受访者认为移民后很有必要安排有移民担任新村的干部,另有21.1%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移民新村后,村干部改选您是否愿意参加?”一栏中,选择“愿意”的占67.57%,选择“有空就参加,没空不强求”的占30%,只有极少部分表示没兴趣。由此可见村民对于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村民利益方面十分在意。
受访者总体上对未来充满期盼。在“展望一下,您觉得移民后,您对新的生活环境、民俗改变满意么?”一栏中,83.8%选择 “有信心”,2.7%选择“没信心”,另有13.5%选择“说不准”。
通过现场走访了解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桂平市移民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社会生活比较稳定、人口流动不大且外出务工较少、多聚族或聚姓而居、乡村人员结构比较单纯、相互之间来往密切、讲究礼仪、注重内部互助、乡土观念重等。本次搬迁为就近安置,新的移民安置点较原居住地不太远,理应难度不大,安置区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也优越于迁出区,补偿也合理。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认为涉及文化方面的担忧主要表现为6点。一是原有生活方式有较大变化,过去是村为单元、分散居住,现在改为集中居住,村民对是否适应新环境存在担心。二是宗族文化的祠堂变更,祠堂在当地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婚丧嫁娶哪一样都少不了祠堂,现有部分祠堂早已是危房,但仍有活动在其中进行,因此祠堂搬迁成了难点。三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过多担忧。四是觉得原有邻里关系安全可靠、人情味重,担心新的环境中人际关系冷漠,缺少情感皈依。五是对茶文化的留恋,过去家家有茶园,在自给自足外还是一项收入;在土地被征收后,喝茶还需要到市场去买,总觉得不方便。六是原有的基层自治组织不存在后,新的组织能否保障个人权利也是一部分移民担心的问题。
水利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工作,专门编制了移民安置规划。结合走访和问卷调查,对移民点文化建设提出5点建议。
既要充分考虑群众对房屋质量的要求,又要同时考虑当地的民居风格,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从移民对民宅的要求来看,移民过去的住宅比较老旧、质量较差,他们希望住进新的、质量较好的楼房,同时也希望方便乡邻、亲戚、朋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建楼房和保留原有的田园生活方式之间,必须找到契合点才能满足移民的具体要求。因此,要认真总结当地原有颇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风格有的是几户之间靠走廊相互连接,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屋顶一般都超出墙体好多,主要是遮阴防雨,墙体窗户都比较大,以便采光和通风,更好地适应亚热带气候。
建议移民点以楼房为主,同时体现古朴端庄、布局合理、设计精妙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延承广西中部绚丽多彩的民居特色,避免 “千镇一面”。移民点内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本土草种及灌乔木,使建筑错落有致、朴实淡雅,实现移民点民族文化传承,也可以更好地打造“旅游小镇”民族特色。
移民工作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多方利益,党和政府也把库区移民的今后生存发展当作重要任务来抓。在移民补偿最核心的两部分中,一是经济补偿、住房及配套设施;二是以发展旅游为特点,鼓励移民参与市场开发,分享水库建设成果,带动城镇化及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移民致富。但就目前移民实际进程来看,由于沟通等多方原因,一些移民往往担心若不在此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则会过期作废,导致双方讨价还价,需要逐家逐户做工作,且有随时反悔的可能,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为改变这种怪圈,一定要创设一个相互信任的工作氛围,遵循平等的议事规则,确保各方诉求摆上桌面,进行共同研讨。
一是在旅游城镇的前景分析、论证、规划及开发过程中,实行“政府主导,移民主体”模式,在移民过程中坚持“多方共同协商、移民主体参与、信息全面透明、议事规范有序”原则。二是使小镇的建设移民有自主权,移民代表全程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全体移民有渠道及时了解小镇建设情况及自己在其中所分享的权益。三是定期召开移民会议,具体参与方式必须切实维护移民自身的权益,会议程序可参照“南塘十三条”中的村民议事规则进行,确保全体村民有序、合理地表达诉求,政府在大的进程节点前提下,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除时间节点等宏观进程不纳入议程,其他移民工作均可通过移民会议决策。四是有关小镇建设信息及个人权益的内容要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推送给全体移民或利益相关方。五是地方政府设常设机构,及时化解矛盾,相关利益方均有常任代表,包括政府、村民、公司、媒体、设计部门、村民聘请的代理人等,当移民有诉求时,即可约定所有相关利益方通过规范的议事规则 (可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平息日常矛盾。
移民搬迁安置不仅仅是移民身体的空间位移,更是文化在空间上的移动,也是文化不断解构与融合的过程。在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居住区的建筑物、道路、绿地等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移民的心理、思想、精神、素质等“非物质”要素。
因此,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从移民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移民安置地为平台,加强移民安置地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一是加强宣传设施建设,包括宣传栏、标语牌、农家书屋以及有线电视、网络进村入户等,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引导。二是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将移民的文体活动问题纳入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划增加广场面积与绿地,扩大移民安置地公共空间,增加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的场所,促进移民进行社会交往。三是加强基层村民自治建设,让村民感受到“新主人”观念。四是利用好新的环境、新的平台,高起点打造新的现代村镇文化,制定符合时代价值的新村规民约,促进农村社会习俗更文明、更健康地发展,规范人们的行为。五是加强移民点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移民点集中建设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有计划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和雨污分离,加强移民点生活垃圾处理,建立保洁机制,美化环境,将移民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新型社区,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和谐秀美乡村”,为其他水利水电移民探索新的成功之路。
桂平市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从调查可以看出移民对节日文化十分重视。当移民搬迁安置到一个新的地点,他们对今后的生活、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存在担心和焦虑,需要通过传承和发扬非物质传统文化,丰富移民精神生活,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传播正能量。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桂平市规划建设9个移民安置区,共安置9 200多人,人口较多,有文化生活的丰富需求。
因此,建议在移民点建设中,因地制宜适当建设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场所,以便开展“舞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承并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带动旅游、饮食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使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传承了民族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移民发展的信心。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点中,距离桂平市区较近的南木镇渡头、黎明、大成塘、柳欧岭等4个移民安置区规划安置移民6 210人。为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在每个安置区预留了10%的产业发展用地,而且这些移民点位于水库周边,水库建成后景色优美,局部气候更加宜人,是种茶、饮茶、休闲的良好场所。
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应在移民点建设中积极利用移民点预留的产业发展用地和水库周边的良好环境,注重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开办茶艺知识讲座,通过茶王赛、茶艺表演、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茶歌茶舞、茶史展览、茶园观光等一系列茶事活动,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促进移民就业创业。(孙永艳、宁媚、李安琪、梁馨月、郑峻、黎想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