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必均
(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401120)
山羊痘是典型的病毒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本人在兽医临床上通过中西结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我地山羊养殖户每户饲养山羊数十只到数百只不等,放牧为主,产仔后偶尔补喂饲养,品种以四川南江黄羊、本地麻羊为常见,少数为波尔山羊。近三年的羊痘流行可能与种羊引进有关,据观察,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山羊均易感染,未见明显差异,该病在秋季天气开始酷热转凉时零星发生,霉雨季节时集中暴发与流行,冬季气候寒冷时停止发病,流行时段约3个月。该病暴发时病势凶猛,传播迅速,发病率多在70%-95%,死亡率多在60%-80%,同群发病高峰多出现在首例发病后一周,死亡高峰出现在发病后二、三周,天气偏高时发病速度偏快,发病率偏高,病程偏短,死亡速度偏快,死亡率偏高。
潜伏期6-8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体温41-42℃,神态尚可,食欲减少,眼结膜潮红,鼻孔初流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渐转脓性,寒颤拱背,呼吸增加,脉率加快。1-2天后山羊头面、乳房、尾根及阴户周边毛少而薄处皮肤最先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或丘疹,凸出皮肤表面,后延至胸腹四肢等全身各部,用手触摸质地坚硬,高低不平,2-3天后皮肤丘疹破溃,可见少量粘液流出,继而结痂。肩前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至鸡蛋大不等。随病程发展,病羊体况愈下,极度消瘦,食欲废绝,呼吸极度困难,腹式呼吸,鼻腔流出大量脓涕,2-3天后因继发感染衰竭死亡,孕羊近乎全部流产,少数病羊后期四肢下端皮肤破溃,跛行明显,流黄水,起卧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基本相同,除皮肤上有典型的痘疹结节外,呼吸道如鼻腔、气管、肺有出血性炎症,肺呈紫红色、瘀血、水肿,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痘状结节,用手触捏有黄豆稍大硬结,齿龈、舌面、喉头、胃黏膜上有多少不一、大小不等硬结,肩前、腹股沟、肠系膜、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
4.1 有羊痘血清治疗方案: 羊痘血清10ml/50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二天;头孢噻呋钠5mg/kg,肌肉注射,连用二天。经此法治疗,对早中期病程、无严重并发症羊群,有极好治疗效果,群体治愈率在90%以上。
4.2 无羊痘血清治疗方案
4.2.1 全群山羊无论有无临床症状,一律尾部皮内注射二倍量山羊痘活疫苗。
4.2.2 有临床症状的发病羊与假定健康尚无临床症状羊隔离饲喂。有症状羊:头孢噻呋钠5mg/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五天;聚肌孢2mg/50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五天;灌服《外科正宗》消风散加味中药煎剂:荆芥15g、防风15g、牛蒡子10g、苍术10g、苦参15g、木通10g、石膏25g、知母15g、当归15g、生地10g、银花15g、连翘15g、赤芍10g、紫草10g、生甘草10g, (体重100kg一日量) 水煎二次混匀,分早晚二次灌服,每日一剂,连灌七剂,经此方法治疗,对早中期病程,无严重并发症羊群,治疗效果较好,群体治愈率在80%以上。
4.2.3 无临床症状羊,在接种双倍剂量羊痘活疫苗后,只灌服上述中药煎剂。每日一剂,连灌七剂,能较好地抑制该疫病发生。
5.1 近年我地流行的山羊痘,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均是以前兽医资料与教科书中未提到的,不可轻视。
5.2 羊痘血清为治疗该病首选药物,用血清制品治疗或用先期康复羊血制备血清治疗,为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大大减少死亡率,治疗方法简单,经济实惠;若无羊痘血清或先期康复羊血液制血清,治疗费用偏高,治疗方法复杂,疗效也稍差。
5.3 无血清制品的治疗方法,经数次对比试验,如果不用双倍量的羊痘活疫苗皮内注射,只用头孢噻呋与聚肌孢肌肉注射与中药煎剂灌服,治疗效果大大低于用了羊痘疫苗注射的。
5.4 羊痘病羊遍身斑点,高热稽留,按中兽医观点是因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化为热毒,浸淫血脉,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治宜疏风除湿、清热凉血、解毒消疹。方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透表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热毒,配伍苍术散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更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俱为臣药,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滋阴润燥,银花、连翘、赤芍、紫草清热凉血,解毒消疹,均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凉血、解毒消疹之效。
5.5 每年春秋二季进行山羊痘弱毒活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生山羊痘疫情,及早确诊,正确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