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蕾,沈旭亿,吴小芳,彭桂萍,邱国星
(江西省玉山县畜牧兽医局,334700)
近年来,一种以哺乳阶段、保育阶段、生长育肥阶段的猪群为发病主体,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胀、跛行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等)和关节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正在日趋流行,经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尤其是当猪群处在断奶、混群、转栏、运输、寒冷等应激条件下,以及在高密度饲养和突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情况下,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更为严重。这给养殖场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主要影响哺乳仔猪及4月龄以内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其中以5~8周龄的保育猪更为多见,发病率一般在10%~25%,严重时可达60%,如果处理不及时,病死率可达50%。当反复遭受各种不良应激如寒冷、转群、换料、长途运输等的猪群往往危害更为严重。在卫生条件较好的猪场因不能执行全进全出,也有类似的疾病发生,而且受影响的猪只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病猪病初如流感状,发热(40.5~42℃),嗜睡,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疼痛(触之不安),跛行,颤抖,共济失调;两天后可见耳尖发绀,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绀逐渐扩大至全耳、唇、面、头部至全身,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先便秘后腹泻、病初尿清、后期尿黄浊、共济失调、站立困难甚至瘫痪。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出现皮肤局部溃疡。母猪发病可流产,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胀大。
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 特征。肺可见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即呈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均与猪流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其它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笔者经过综合分析逐一排除了上述疾病存在的可能,所以初步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预防措施:严格消毒。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加强饲养管理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治疗措施: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科学使用抗菌素,首次足量。
(1)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肌内注射,每次0.3m l/kg,30%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0.4m l/kg早晚各一次,连用2~3天。对呼吸道症状明显的,可配合利尿剂,如呋噻咪,联合应用。
(2) 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mg/kg,每日1次,连用5~7天。
(3) 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猪副嗜血杆菌病在诊断上容易同猪流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等混淆,在诊断过程中要仔细加以分辨。猪副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在治疗时用药一定要早期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