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勇,刘建华,刘俊杰,李京京
(1.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天津300161;2.69098部队,新疆 哈什844000;3.73311部队,福建泉州362700;4.军事交通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天津300161)
信息化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战争的突发性、随机性和巨大的装备物资消耗量仅靠临战前筹措是难以解决的。针对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特点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场环境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在预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进行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在战区内形成完善的装备保障战场储备体系,以便实施高效、快速的装备保障。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大部分地区气候恶劣,地表光秃,平时难以屯驻大量兵力,装备保障力量、保障设施较少,经济水平落后,保障资源缺乏,部队现地筹措器材困难,作战所需物资器材主要依靠后方供应。加之作战地区大多距离战区后方较远,无铁运和水运,空运能力比较薄弱,公路路况较差,装备保障物资前运后送难度大,战时仅靠地面机动和公路运输难以完成装备物资的保障任务。加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配套相应维修设施,预储预置维修保障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边境地区装备保障力量不足、交通不便以及器材运送困难等问题。
我军目前装备保障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高原高寒地区进行装备保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边境地区部队建制内的装备保障力量规模不断缩小,与其战时担负的繁重保障任务不相适应。加之该类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社会化装备保障可依托力量少,能够为作战部队提供的支援保障极为有限。加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建立多功能装备保障基地和保障支撑点,配置必要的维修保障力量,修理后送的损坏装备,对作战部队实施支援保障,可以有效解决边境地区装备保障力量不足问题。
我军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场建设不足,致使装备保障战场布局出现了“一线弱、二线空、三线远”的尴尬局面,存在着边防一线前伸不够、二线仓储机构和保障设施建设不足、三线支援保障与前线作战部队需求难以衔接的问题。未来高原高寒边境局部战争,将是一场信息化条件下边境反击战役,战争发起突然,战役军团通常在紧急情况下受领任务,快速机动展开,及时投入作战,战役装备保障机构临战准备时间短,保障准备强度大。同时,敌我双方将会集中精锐部队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有限区域内进行激烈对抗,战斗进程快,装备保障时效性要求高。如果维修保障不及时,则会削弱武器装备的持续作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整个作战的进程和结局。加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建立完善的装备保障网络体系,使高原高寒地区装备保障战场进一步向一线前沿战场延伸,对提高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战场再生能力极为重要。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应当以边境地区军事斗争任务为牵引,以相关战例和战场环境为依据,按照保障需求牵引、保障能力最大、保障行动方便、保障力量安全的原则进行。
装备保障任务决定和影响着装备保障战场建设,装备保障战场建设是有效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前提条件。如果装备保障战场建设脱离了装备保障的实际,既完不成保障任务,又造成严重浪费。因此,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场建设要以装备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将建设地点设置在符合作战区域战略规划和作战意图的主要方向上,从而满足战时装备保障时效性的要求和作战区域的装备保障需求。
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特征,投入、耗资巨大,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但又不能太大而影响军队全面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因此,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应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在满足战时装备维修保障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做到保障效能最大化。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的高时效性要求战场建设所在地要交通方便,便于进出,以提高保障力量配置速度;要有足够的展开地幅,满足仓库及修理分队疏散配置和管理、警卫、防化的要求;要土石质良好,便于构筑坑道式工事用于储存物资及修筑一些简易工事利于防守;要靠近水源,以满足人员饮用和装备洗消及消防用水等需要。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无植被可利用,地表风化光秃、冻土严重,工事构筑和隐蔽伪装相当困难,装备保障力量生存性差。因此,该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地利之便,选择生存性高的地点进行建设,并重点进行地下仓库和洞库式车场建设,以提高保障力量的战场生存能力,确保战时能够提供可靠、持续的保障。
加强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主要是针对高原高寒边境地区保障战场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前沿一线战场装备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将装备保障战场建设与战时装备保障任务需求相结合,建立综合装备保障基地,加强战场保障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储备维修保障资源,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且具有一定抗打击能力的战场装备保障网络体系。
装备保障基地是指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设备、必要的装备及物资器材和保障人员,能够提供综合装备保障的基地[1]。装备保障基地一般是固定保障力量,是区域保障的基本依托[2]。装备保障基地负责装备及其配套物资器材的储备、供应与管理,修理后送的损坏装备,对各装备保障分队实施支援保障,并对就近部队实施直接保障,是战时装备保障的重要力量。
高原高寒地区装备保障基地建设应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仓库、兵站等单位现有保障资源进行设施扩建、结构重组和综合集成。对设施陈旧老化、容积小、保障能力弱的专业仓库进行整修扩建,对机动道路沿线不具有装备保障职能的兵站进行扩充改造并拓展其装备维修保障功能,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集物资储备、运输、装备修理及防卫于一体的综合装备保障基地,从而解决高原高寒地区战时装备保障前轻后重、比例失调、保障线过长的问题。确保在中、低强度作战中,无需再组织保障力量大规模远程投送,争取装备保障主动,为快速形成战役布势创造条件。
保障设施是保障装备所需要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构筑物及其设备,是实施装备保障活动的重要依托,是保证装备保障活动正常运转的物质条件[3]。现代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是集管理、供应、修理、抢救等不同行动和装备保障指挥、通信、防卫、运输等辅助行动于一体的有机整体,装备保障行动包括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保障行动,因而对装备保障设施功能的配套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原高寒地区装备保障设施配套建设应本着功能全面、突出重点、讲求效益、有效防护的原则,根据区域战略规划和重点方向作战预案,明确装备保障设施建设的需求,包括需要数量及需要建设的数量,使得一切从实战保障的要求出发,对储备设施、修理设施、供应设施、管理设施以及战备工程防护设施等一并进行建设,以确保装备保障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坚持加强一线、配套二线、巩固三线的原则,对主要作战方向和重点地区装备保障设施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新型及高技术装备保障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保障基地设施建设,注重扩建野战保障设施,从而形成前后方衔接、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装备保障设施体系,以适应边境地区特殊环境下作战实时、快速、多样的装备保障需要。
伊拉克战争表明,高技术局部战争速战速决的特征使得传统的战争动员时间越来越短,必须储备足够数量的战备物资。科学合理地进行战场维修资源储备,可以在战争爆发时迅速启封或向作战地区运送,以弥合作战装备保障及维修资源供需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确保战时维修资源供应的不间断。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任务重、效率低、支援少,维修资源需求时限急、消耗量大,维修资源储备标准不适于参照内地器材消耗标准和维修工时标准进行制订,而是要根据高原高寒边境地区特殊的战场环境、作战任务、作战样式和敌我双方的作战装备特点,通过科学预计装备保障任务的总需求,重新研究确立维修资源储备的规模和结构比例,在合理确定保障装备及维修器材仓储的品种结构和空间配置、充分发挥仓储设施功能的同时,适当加大保障装备、维修器材等维修资源的储备量,尤其对于那些消耗量大、生产周期长、动员能力有限的急需物资器材和高技术装备器材要进行重点储备,从而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数量适当、综合配套的维修资源储备体系。
美军在伊拉克、科索沃等几场局部战争中,通过“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和“全球战斗勤务保障系统”,将战场情况、保障资源以及物资的调配、输送和分发连为一体。全时跟踪战区部队需求和全球各地的保障资源情况,直接为作战行动提供精确保障。
高原高寒边境地区作战行动主要围绕通道和交通轴线进行,分散性明显,装备保障独立性强,保障指挥和协同困难。加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信息化,不仅能够使战场各类保障力量联合到一起,还能够将装备保障物资筹措供应、抢救维修、运输、警戒防卫等各项保障职能综合到一起,使整个装备保障战场系统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一致,从而实现最佳的保障能力。通过运用计划、组织、协调、监理等多种手段,融合多元业务网系,贯通信息链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业务覆盖范围,增强网系的运行能力。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规范来设计开发装备保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将各种业务整合为一体化的装备保障系统网络平台,建立包括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维修保障人员、保障指挥人员、仓库、生产厂家等在内的装备保障网络体系。有重点地开展装备保障数字化物资可视性技术应用研究,加快物资统一编码工作,建立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实现物资储存、收发、统计、查询数字化,管理控制可视化,努力达到保障需求实时掌握、保障资源动态可视、保障活动全程可控的建设目标。
加强高原高寒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能够把握边境军事斗争准备的主动权,以整体“有备”来应对个体“随机”,以战前准备时间来换取战场保障时间,以战前空间准备的广泛性来覆盖战时空间上的跳跃性。本文结合高原高寒边境地区战场环境特点及装备保障现状,就加强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原则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加强边境地区装备保障战场建设的重点和途径,可为加强边境地区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2] 肖贞堂,张兴业.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69.
[3] 翁国良.基地化装备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