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清
当前,政府投资项目正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国务院也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各级审计机关逐步落实国务院决定,不断拓展审计思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审计关口前移,为政府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近年来,审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政府的审计意识愈发强烈,坚持要求审计全覆盖,所有有市级资金投入的政府投资项目都必须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后,才能能办理竣工决算。另外,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不断增多,如房屋征收、老旧小区改造、旧城平房修缮等,都要求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出现了审计项目积压、扎堆的情况,造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缺乏工程审计专业人才一直困扰着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工程审计人才严重不足。以笔者所在审计机关,多为财会专业人员,工程造价人员较少,投资审计绝大部分聘请造价机构人员,这就带来了工程审计管理上的难题。
地方审计机关没有统一投资审计模式,对审计事前、事中控制不到位,尤其对工程建设管理、隐蔽工程的监督不够,事后经审计机关出具报告,但已形成了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违纪违规。同时,审计内容方面偏重于对工程造价审计,对建设程序、招投标环节围标、串标、项目化整为零肢解发包、投资超概算等情况审计深度不够,未能关注深层次问题,增加了投资审计潜在风险。
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仍主要以手工方式核算工程量,虽然陆续引进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仅仅是作为手工审计的补充。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审计方法落后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
计划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括: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项目、授权项目、本级政府临时交办的项目和本机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项目等。实际工作中,全面审计未达到,审计的重点性也不突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机关与发改、国土等部门缺少信息沟通,不了解本地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容易出现“审计缺位”的现象。
固有的审计思维选人、用人,导致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发展。目前基层审计干部队伍中,主要专业是财会、审计、经济类,计算机、金融、工程技术等人才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较少,审计队伍中有较大一部分人员只能在后勤科室应付日常工作,审计一线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对审计事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以审查核减工程量为主,注重工程结算过程中多计材料用量、高套定额费率、高估冒算等具体问题。审计人员侧重真实、合法性审计,无法集中审计力量开展效益审计;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2001年审计署发布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但投资审计的审计模式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审计依据比较原则性、抽象性,影响了投资审计进一步发展。
投资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懂投资管理、计算机、金融、财务、工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等环节形成的大量业务数据能够进行采集、转换、分析。当前,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
加强审计计划的前期调研。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了解同时期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同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摸清本区域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分层次、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制定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既能扩大审计覆盖面又能突出审计重点,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加强审计计划执行的动态管理。全面统筹审计资源,审计计划实施全程动态监控,采用财政决算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等方式科学地安排审计项目,并根据项目审计实施情况定期督查。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投资审计面临着向投资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要想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由于建设项目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收支、投资效益等多方面,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财务、工程、法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帮助审计人员解决投资审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投资审计效益。
(1)加强审计内部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脱产培训、专家讲座、投资审计案例分析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把审计实际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使审计人员能尽快提高投资审计理论水平,适应当前审计发展的需要;整合审计内部人员,对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通过有效整合各专业科室审计资源,组成审计组,充实投资审计力量。
(2)引入专业人才参与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可以聘用造价机构的人才进行审计,如造价咨询机构技术人员、专家等,以制度约束中介机构参审行为,加大对这些机构的审计纪律、工作进度的动态监督。通过制定《审计聘用人员工作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定期召开审计进度协调会,协助解决投资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防范审计风险。
规范程序,明确细则。根据基层投资审计的特点,结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制定本地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加大对审计署、各地审计机关关于投资审计优秀案例的学习。
结合实践、细化审计内容。建设项目运作的规律决定了政府投资审计的特殊性。投资审计过程中要严把“三关”,即程序关、资金关、审核关。程序关就需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对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及执行、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阶段进行有效控制。资金关就是对资金的核算、监管、使用等方面进行审计。审核关就是对投资审计结果严格实施“三级复核制”,做到审计证据充分有力、审计结论科学合理、审计意见恰当可行。
为保障投资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基层审计机关正逐步改进投资审计监督方式,探索适合区域发展投资审计方法。在创新审计手段上,要强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着力推进北京市审计局OA系统和审计署AO审计软件应用力度。
(1)开展投资效益审计,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转变投资审计思路,加大投资效益审计,特别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推动党和政府出台规范性制度上发挥积极作用,真正使审计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力度。为切实堵塞事后审计损失浪费难以挽回的弊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投资审计中,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周期、社会大众的关注程度分阶段抓重点,有针对性开展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过程要体现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3)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
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培养机制,通过后续教育等方式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投资审计中,以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审计实务学习、使用工程算量、钢筋分析等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技术在投资审计过程中的普及应用。
[1]梁素萍 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财会月刊》2010(15).
[2]杨献龙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EB/0L].www.audit.gov.cn.
[4]张丽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状及建议.财会研究,2006.1.
[5]林长彬,蒋君丽。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审计方向研究[J].当代审计,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