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位”文化的变迁与家庭养老

2015-08-15 00:54:11
科技视界 2015年1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代际变迁

蒋 鑫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

在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对于家庭养老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角度,例如社会支持网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等,在多数理论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把家庭养老中的代际间的支持行为理解为是一种利益互动,是一种“投桃报李”的关系,认为是资源的代际流动影响了代际间的关系。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通常以血缘与情感为纽带,这种微观层面的互惠关系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之间通常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难以将二者割裂开研究。因此,本文就采用了文化变迁的视角来探讨家庭养老问题。

1 家本位价值观下的家庭养老

在传统的代际关系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价值观念,就是“家本位”文化下的价值观。“家本位”就是把“家”做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码和标准,一切活动回绕着家展开,以家庭为圆心,向外扩散。在“家本位”文化下,独立的个人价值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乡土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认为这样的社会结构就像水的波纹,其中心是“自我”,然后按照血缘和地缘的亲密程度逐次向外扩展。当然,这里说的“自我”并非西方哲学中那种拥有主体性的自我,而是通常表示个人所在的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意志。在这种“差序格局”下,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以家为本位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在家本位的价值观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模式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家本位价值观认为个人生命的终极价值在于延续家族的血统,所以说中国的家庭养老并不单单是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它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很多老人把精神寄托都放在了子女以及孙辈一代上,“儿孙满堂”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共同的愿望。而若是年老之后子女不孝或者膝下无儿,其一生就是悲惨的,生命的价值也无从兑现。所以说,中国人在选择养老方式的时候,并不是考虑哪个更合理、更务实,而是将养老方式视同与“孝道”有关。因此,养老模式的转变的最大障碍就是观念的转变。

2 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家庭养老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剧,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变迁,在标准多元化的影响下,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逐渐取代了家本位的价值观。同时,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流动增强也让家庭养老产生了很多困境,尤其是青壮年一代在进行赡养老人的行为时,受到职业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他们通常在工作、子女和父母之间奔波。个人的发展追求与“孝顺”观念之间的矛盾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深入,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家本位文化下的“孝道”观念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有了缓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家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有关。大部分青年人在面对个人发展与家庭支持的选择时会通常会选择前者,同时,在老年人也正在逐步接受和认同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中,这种改变更加的明显。很多老人尽管希望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家事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但是他们依然会赞成子女追求个人的独立发展。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城市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城市中更为明显。

3 家庭养老模式变化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文化变迁的视角下,家本位价值观念的式微和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兴起正在促成一种新型代际关系的出现,而家庭养老模式也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家庭养老一方面起着保证社会结构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让文化得到了传承。但是现代家庭养老的作用仅仅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功能,并且与现在社会保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和补充。

其次,传统的家庭养老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巨大,它是建立在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子女要服从父辈的权威。而现代家庭养老建立的基础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和以亲情为主的、平等的情感关系上。

最后,现代居住方式以核心家庭的形式为主,传统社会父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形式正在不断减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正在逐渐增多,成为当下人们忧虑的养老问题之一。但是,虽然居住方式发生变化,但是父母组成的家庭与子女组成的家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代际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以及情感方面,而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恰恰也是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在现代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对家庭养老做出了合理的文化解释,即文化价值观和家庭养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文化变迁的作用下,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本文以文化变迁为视角,通过对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家庭养老模式转变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了在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虽然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增强,但是“家本位”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1]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3.

[2]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51-58.

[3]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6-113.

[4]聂洪辉,揭新华.农村孝道衰落的根源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51.

[5]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0,31(3):52.

[6]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4):10.

[7]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5(2):208.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代际变迁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