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君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规划系,湖北 武汉 430072)
2014年中国共有7.3 亿城镇人口,预测到2030年这个数字会高达10 亿。虽然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速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资源消耗。国家计委计算结果表明:2050年中国生态赤字将达到7.35hm2,生态超载程度将达到700%以上[1],虽然这个庞大的超载率并不意味着会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但也确实对中国发展现状做出了警示——城市需要健康有效的发展。Eco2 城市这个新兴理念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2]。
1.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通过一体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为社会和人民谋福祉,同时为子孙后代保护、培育生态系统。
1.1.2 经济城市
经济城市是指通过有效利用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城市居民、商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与机会,实现有创造性、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1.1.3 生态经济城市
ECO2,即为“生态”(Ecologic)加“经济”(Economic),译为生态经济城市。
“生态经济城市”是以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基础的理念。Eco2 发展模式,即“通过一体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为社会和人民谋福祉,为子孙后代保护、培育生态系统”;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城市居民、商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与机会,实现有创造性、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ECO2 的先进之处在于利用统一的系统对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决策,实现即生态又经济的发展。保障这一点的是Eco2城市一下特征:
(1)在生态层面,建立一个保护城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系统,将市场、资源和建设项目等协同发展。
(2)在经济层面,协同政府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包含企业运营、城市服务、区域合作三个层次的平台协作发展。
结合我国自身条件,发展Eco2 城市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工业承担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中国城市的生态转型离不开工业体系转型。因此发展生态工业体系是我国城市转型的首要选择。生态的工业体系即意味着集约的土地利用,高效及循环的能源消耗。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大城市应当注重工业种类的多样化,建立多种工业园区;而中小城市应当限制工业园区的发展,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在管理层面,应当注重构建生态的产业链,并最大效率的利用公共资源。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时期。通过高效的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通过不断推进的城市化推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改变以前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模式为城乡一体化模式,通过产业、基础设施、服务等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均值发展。将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控制在1.8 以下做为2050年的发展目标。
通常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手段有拓宽道路或者增加道路网密度。然而我们快速的城市化使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这两种方式在我国的适用性较差。因此,提高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运输能力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思路。其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最为广泛推崇的方式。发展公共交通,首先应当实现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升级,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然后对公共交通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各类牌照发放制度,使公共交通实现市场化运作;最后注重新兴交通工具的建设,轻轨、地铁、城际铁路协同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政府也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绿色出行,多多倡导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如设立免费的自行车网点,对小汽车采取限行等方式。通过科学的引导,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争取在2020年实现公交出行率达到35%。
二元土地所有制是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模式。在此制度下,政府是城乡边界的唯一行政主体,此制度也为扩张城市边界提供了保障。所以想要改革城市治理模式,第一要务是对城府职能进行转变,使政府职能朝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例如改变城市发展的激励方式,对绩效考核内容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注重生态层面内容,改变政府的获利方式。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 Cycle Cost),典型基础设施投资80%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被用于日常维护与修复[2]。这为我们扩大城市经营提出了要求。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为基础社会的建设提供助力,并对建设情况加以监督。通过政务公开、听证制度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
[1]Hiroaki Suzuki,Arish Dastur,Sebastian Moffatt,Nanae Yabuki.Eco2-cities [M].Washington:The World Bank.2009.
[2]Onishi T.A capacity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 [J].Regional studies,1994,28 (1):39-51.
[3]Mark Deakin,Gondon Mitchell,Peter Nijkamp.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s[M].Taylor& Francise-Library,20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