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宋会群
老家发小一个无主题的电话,无意间冒出一句“你好久没回来了”。
实在是很长时间没回老家了。关联的时间算术题突然浮现,离家到重庆多少年了?
这是完全被忽略的题目。居然十八年了,居然就是重庆直辖那年来的,居然就那么巧。
刚来那会儿,租住在响水路附近,那是所谓的“下半城”。起始,很不习惯重庆人口中的“上半城”“下半城”。几个月前路过“下半城”,突然很冲动地想去看看原来租住的地方。虽然,知道已经没了,知道早就让位给民俗文化街区了。
那总是挡不住的,良性的趋势总是如此。
孩子是在“下半城”出生的,她于最初的居住地几乎毫无印象。
她只是在长大后知道,那里离解放碑很近,到解放碑商圈逛街很方便。于是常常抱怨,“我们为啥子要搬啊”。
孩子的感受,总是直观的。
所以,当全新的观音桥商圈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以前的抱怨转换成一种炫耀式的释放——QQ空间里的“说说”长时间以观音桥商圈为主题,后来又占据了微信朋友圈。
正是老家发小那一通电话,才突然发现记忆里久违的“下半城”居然是我一个外乡人对重庆的最初印象。这种残缺的印象认知,不知不觉间慢慢退隐。
来得很柔和,似乎没任何征兆。其实只是我习惯了这种每天的变化——当过往的景象在同样的空间被时间慢慢覆盖,甚至无迹可寻,只有当回过头来梳理,才蓦然发现“哦,原来变成这个样子了”。
也只有发小电话里的“提醒”,才发现早已习惯了“重庆户口的‘外乡人’”这个角色。回家?哦,那里是我的籍贯地,这里是我的家。
有一点小小的愧疚,无伤大雅。
今日重庆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