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鲜卑牌饰上的动物纹

2015-08-15 00:46:01哈申其木格
黑龙江史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饰拓跋内蒙古地区

哈申其木格

(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 021500)

最近几年在内蒙古地区出土了许多鲜卑牌饰。其中鲜卑牌饰动物纹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鲜卑饰牌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鲜卑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璀璨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

一、内蒙古地区鲜卑动物纹牌饰出土地点

鲜卑牌饰是鲜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纹饰丰富,造型多样,以流畅的线条和细腻的构图描绘了公元前1 世纪至公元6 世纪早期草原文化的众生百态,鲜卑牌饰文化是记录鲜卑历史的珍贵的资料。在这里,在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清楚,即有的鲜卑墓葬发掘简报对鲜卑牌饰有两种称呼,一种称为鲜卑牌饰,另一种称为鲜卑饰牌①。在本论文中使用了鲜卑牌饰此称呼。鲜卑牌饰的出土是随着鲜卑考古的开展而不断被发现的。其中鲜卑牌饰的动物纹也值得我们继续发现并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地区已发现的鲜卑动物纹牌饰如下:

1.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扎赉诺尔墓群中出土的飞马形鎏金铜饰牌2 件、马形铜饰牌1 件、鹿形铜饰牌4件,1986年又出土了三鹿纹牌饰,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

2.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二兰虎沟古墓地出土三鹿形铜饰件1 件、双鹿形铜饰牌1 件、双龙形铜饰件1 件,墓葬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3.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出土了铜双马纹牌饰。

4.赤峰市林西县苏泗汰鲜卑墓,出土三鹿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5.1998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东大井M4 中出土鲜卑动物牌饰。

6.1995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七郎山M16 中出土一铜牌饰。

7.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三道营子乡另皮窑村北魏墓,1982年出土长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 件、扁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 件、野猪形金圆饰牌2 件、纠结纹金饰牌2 件,报告发表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但孙机先生认为年代应为西汉末到东汉初期。

8.198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墓中出土过神兽纹牌饰。

以上是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鲜卑动物纹牌饰。

二、鲜卑牌饰上的动物纹题材分类

第一类是“神兽”题材的牌饰,以扎赉诺尔墓出土的飞马形鎏金铜牌饰为典型器物,反映了拓跋鲜卑早期南迁过程。拓跋鲜卑的祖先在南迁的过程中,有许多神兽导行的神话,而出土的牌饰纹样也都带有一些神异色彩。兽似鹿非鹿、似马非马、长吻、马身、马腿、虎爪、犬尾,但仍可认为是拓跋鲜卑“神兽”的形象②。小坝子滩出土的另一件四兽形金饰牌,动物形象更加概况,抽象,四兽头呈对角排列,具有“猗金”四兽形金饰牌神兽头部特征,而身躯则连成一体,上铸图案饰纹。六家子出土两件兽形金饰牌,从造型到风格与小坝子滩出土十分一致,不同的是小坝子滩的四兽,在六家子墓中的是以下体兽来表现,比小坝子滩的四兽较为具体。

第二类是抽象性的动物形饰牌,以六家子和小坝子滩出图动物形金饰牌为代表,反映了拓跋鲜卑中期的饰牌变形艺术风格。如“猗金”四兽形金饰牌,轮廓略呈长方形,无边框,四兽上下两排,两两相背,兽首向外,屈身,短尾上卷,做奔走状。

第三类是形象具体的动物形饰牌,以二兰虎沟、三道湾出土的动物形饰牌为代表,反应了拓跋鲜卑中晚期迁往“匈奴之故地”后与匈奴文化融合后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期的动物形饰牌多以表现具体的鹿、马、羊等较温顺的草原食草动物为主,这些浮雕饰牌动物造型种类多样,与匈奴文化的动物纹饰牌有许多相同点。从牌饰题材反映的信息上看,描绘的大多是大草原上鲜卑民族的生活以及各种草原动物的生存状况,其中鲜卑牌饰文化中动物形装饰艺术的特点比较鲜明,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现象。

三、鲜卑动物纹文化因素分析

(一)匈奴文化因素

鲜卑自从东汉晚期迁居原匈奴聚居的鄂尔多斯一带。可知鲜卑接触到游牧民族匈奴,受其影响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1959年扎赉诺尔古墓葬群一号墓的尸骨腰部出土7 件用牛角制成的长方形角器,其中一件有阴刻龙纹图案,说明在鲜卑早期就与中原有了接触和交流。

(二)西域诸文化因素

例如,令皮窖发现的金牌饰中有野猪的形象此类形象既不是中原文化习见的动物,也不是北方草原民族常用的题材。这与1981年山西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发现的萨珊银盘中的野猪纹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当时出现的野猪纹是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萨珊艺术的影响。

四、鲜卑动物艺术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鲜卑文化中的动物形装饰艺术延续了近两个世纪,随着拓跋鲜卑的北魏政权继续南迁中原,拓跋鲜卑的游牧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动物形装饰艺术也随之淡消。但是,鲜卑动物形装饰艺术在整个鲜卑历史文化中却长久地占有重要地位。首先,作为鲜卑牌饰的主要题材之一的鹿,由它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看,鲜卑人对鹿的经营与驯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说成鲜卑人创造了当时北方草原典型鹿文化,为早期北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不管鲜卑牌饰的种类多样,分布的多么广,它的起点依然基于在北方游牧草原环境,第三从它的题材看,牌饰上面有鹿、马、蛇、神兽、怪兽、人物双狮、鹰虎、羊、凤、龙、野猪、虎犬等足以能够放映出来鲜卑民族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及自由表达艺术的发展水准。第四人物双狮牌饰,双狮在左右,占器物的主体位置,中间上部有一人面形纹饰则反应鲜卑族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等等。总之,北方草原民族艺术的发展一直发挥着一脉相承的作用,促进了草原民族的审美价值观的速成与完善并鼓舞了后旗民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精神。

注释:

①马长寿:《乌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②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③李凭:《拓跋春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④黄学:《匈奴和鲜卑族金银器的动物纹比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02 期。

猜你喜欢
金饰拓跋内蒙古地区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56
“屎壳郎”大王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缠枝纹在现代金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花嫁良缘
BOSS臻品(2017年4期)2017-07-12 01:29:59
领导是咱老家人
故事林(2017年9期)2017-05-20 06:47:36
传世「囍爱」
BOSS臻品(2016年10期)2016-10-24 22:35:57
不一样的金饰
新少年(2016年9期)2016-05-14 11:59:23
爱妃难骑
飞言情A(2016年4期)2016-04-14 17: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