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荥阳市地震台,河南 荥阳 450100)
在社会发展中,地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导致板块边沿及内部产生相应的错动和破裂。地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可能引发水灾、火灾、海啸、滑坡等各种次生灾害,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做好地震的预测和应急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以我国为例,大陆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区域,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板块之间的碰撞时有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异常频繁和强烈,地震的发生也就变得十分频繁。因此做好地震的探测和预警,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阶段,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高精度的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仅仅局限于地壳深度的探测,而地震孕育、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繁琐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此,在地震预测中,可以利用相应的地震波动射线,向地壳深处发射,结合射线接收设备,对反射回来的射线进行接收,并通过反向演化的方式,对射线所经过的区域进行复原,从中探求地震发生的基本规律,对地震发生的地点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
地震灾害可以从震源深度层面上,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不同震源深度的地震,其发生的力源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对于地震发生地点的准确预测,就必须了解地震发生位置的地壳变动情况,通过地震波场,对震源及相邻地域地壳、上地幔的结构和变异特性进行探测。
对历史上一些强烈地震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可以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其一,强烈地震发生地点存在着剧烈的地壳结构变动和物质属性变异;其二,强烈地震多发区域,在地壳深处,通常都存在有隐伏断裂,而且断裂在经过不同的地壳层时,会造成界面的破坏。地震通常发生在局部断裂错动及深部隐伏断裂顶部,及应力集中所指向的区域;其三,强烈地震多发于深部大型隐伏断裂上部被阻隔的耦合部分。
通常情况下,造成地表严重破坏的地震多属于浅源强烈地震,不过,由于震源区域介质与结构的不均匀性,在力源作用下,物质的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轨迹存在着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因此,在地震发生地点的检测中,通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信息,对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及结构环境进行刻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地震预测不仅需要明确发生地点,还必须给出相应的时间范围,才能够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对地震的危害进行控制。对此,必须避开浅表层的多元干扰,深入到地球内部,探索震源区介质在力源作用下的破裂响应。
由上述得出的强烈地震孕育、发生与发展的深层过程可知,地震发生时,最初是在震源区形成微破裂,之后逐步向外扩展,在应力的累积下,形成破裂链,并通过辐射,向上发散至地表,形成地下与地表相互连通的破裂体系,进而引发强烈地震。为了能够在大型破裂链形成前,对微破裂进行观测,立足当前的技术条件,可以尝试进行井下高精度观测,排除地面噪音的干扰,提高对微破裂以及微弱地球物理信息的观测精度。通过井下观测,能够在一些小地震发生前的数月、数日或者数小时,发现岩层内部的微小变化,从而为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由破裂响应所导致的震源区介质物理属性变化观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应力、应变、微震、温度、磁辐射、重力场等的变化观测等,在对上述内容进行观测时,应该将观测重点放在对于破裂效应以及应变率的观测上。在井下,可以实现对震源区介质破裂及由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物理参数变化的观测,而通过对上述参数变化的分析,与强烈地震发生时的各种参数变化进行对比,就能够实现对强烈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不过,要想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区域进行长期观测,做好数据的积累。
在我国境内及周边区域,地震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类型多及震源浅等特点。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国境内及周边区域的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构造界带位置,呈现出分区与分带性。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所处区域的构造特点决定的。历史上,除贵州和浙江两省,其他省都存在6 级以上地震的记录。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以及非线性展布。在强烈地震发生强度的预测中,应该坚持综合分析与集成效应,一是在震源区机制受力作用下,立足产生微破裂及逐步形成破裂链的基点,对观测到的各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加权探讨,形成集成效应;二是充分考虑强烈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变动及地幔结构等的变化,对地震所产生的能量量级进行科学划分,同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对地震的震级和强度进行预测;三是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集成处理,将其与不同强度等级的地震活动所引发的参数变动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序、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的强度预测。
总而言之,做好地震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强度的预测工作,能够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通过合理准确的预测,人们可以及时进行人口的搬迁和财产的转移,从而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于地震监测部门而言,应该将地震预测与抗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1]滕吉文.强烈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地点、时间及强度预测的思考与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 (8):1749-1766.
[2]周友华,胡奉湘,燕为民,童迎世.锁定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 促进地震难题的破解[J].前沿科学,2014,8(3):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