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制的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 (新疆班《汉语精读教程》)为必修课,而《大学语文》第一课就是《诗经》,足以见古典文学在预科汉语教育的重要性。
1、功利性学习。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证明,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他们主要为了应付高考而去识记相关的知识点及篇目,总体反应认为古典文学枯燥乏味、艰深难懂,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低,常常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在这种认识下,大部分学生仅仅把学习古典文学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失去了更深层次了解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功利性在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上更加显著。很多新疆西藏生源的预科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几乎为零,即便少数学生能够识记一定篇目并进行简单释义,但也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对于古典文学的含蓄蕴藉、博大精深则知之甚少。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古典文学几乎是完全陌生且很难掌握的学习方向,并且从内心排斥学习古典文学。
2、自助式学习。除了大部分功利性学习的学生外,还有少数学生属于自助式学习,即学生对古典文学有极大的兴趣,但他们所在的学校难以提供相关专业的授课,在功利性学习为主导的氛围中,这些学生很难发挥这种个人爱好从而转向内在的自主学习,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单面学习。这种学习的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自我发现的潜力,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古典文学、主动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但自助式学习的弊端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困难,从而偏离正确的学习路线进而陷入误区或极端。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不能单纯停留在兴趣和自我感知上,还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与研究。自助式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进步的瓶颈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排斥,最终可能不利于其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这种情况体现在一些古典文学基础较好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群体中,他们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与理解也深受其吸引,却仍然觉得学习古典文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也不认为学习古典文学有更多的意义和作用。
1、古典文学的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古代中国。《诗大序》有言:“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即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的。而一生为推行自己的仁政奔波的圣人孔子也这样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与个人生活及社会政治都紧密相关的,人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学习生活常识、礼仪道德、智慧才能,也可以考察民风及执政者的得失等等。
另一方面,与当下社会的快餐文学不同,古典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道德教育意识。经典的古典文学经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教育民众,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古典文学讲究“温柔敦厚”,同时又不乏“怨刺上政”之作。在这些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劝善惩恶”,在强烈批判社会黑暗的同时,提倡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婚姻爱情教育等等。多数作者借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与当下众多只顾自怨自艾或愤怒宣泄的作品相比,古典文学的道德底蕴更加浓厚,在道德缺失的当下社会,理性道德的回归显得极为迫切。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更应该发挥其作用,让人们回归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2、增强民族团结。古典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圆融、情感与画面俱美。古人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思索人生哲理、慨叹世事变迁,正是因为我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众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惯于寄忧思与天下,而极少有囿于个人情感之中而有大成就的。正是有这种忧虑“天下”之心,爱国主义就成了古典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而这个爱国主义与我们今天的爱国是又区别的,简而言之,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精神。追根溯源,可以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割据、战火四起,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天下大一统”。这种思想最早体现在《尚书·禹贡》的最后一部分“五服”中,叙述九州安定的境况、赞美大禹统一中国的功绩。孔子主张仁政,认为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都应该受到同等对待,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
3、激发共同情感。我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抒情性倾向:“诗言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开始延续其抒情特征,每一部作品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知人论世”、“文如其人”之说。读“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体会炙热坚贞的爱情;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会亲情的可贵;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会忠君爱国的情操。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凝聚人心之功效。
而古典文学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情感抒发,对于交流沟通、激发共同情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集体认同感。古典文学自身带有的这种共同情感,超越了民族甚至超越了国家,具有普世性。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少数民族预科生能够对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民族情感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社会不断发展,但古典文学的魅力永存。虽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古典文学教育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它却是汉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回归经典当中才能给心灵一个休憩之处。
注解:
①毛苌、毛亨:《毛诗注疏》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 页
②孔丘:《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