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坛
谈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关系
《中国慈善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政治与慈善都保持着非常远的距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慈善”才逐渐得到“正名”,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才开始在中国日渐发展。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刘泽彭: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现在社会财富增多了,更多的人关心并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有钱人捐了很多钱,这是好事情;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如果也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捐赠,这样的人也是很伟大的;同样,一个年轻人,暂时可能捐不了钱,但是能来美丽中国支教两年,在第一线做一些事情,这也非常好。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慈善家,但是在我看来,慈善家应该包括所有这些社会各阶层的人,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才会更好。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会出现对于一些人做慈善公益的质疑。地震捐款的时候,我也去看过,我也知道里面存在哪些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不要紧,国家要慢慢引导。慈善公益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在深圳就观察到,有很多义工走的时候都是开的奔驰。他们告诉我,深圳有政策,如果你做足多少时间的义工,就可能申请到深圳户口。我觉得这挺好,政府意识到,我要引导一些人去做这些事。
《中国慈善家》:目前,在某些方面,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改革的一股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你怎么看?
刘泽彭:我同意这个说法,社会公益组织在某些方面能够推动政府的改革。
比如说,有些事情应该政府做的,但是政府没有做,公益组织去做了,这样就会给政府一些压力,对政府的改革会有促进作用。有很多问题,只有得到政府的正视和重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中国慈善家》:你曾不止一次提到,“公益组织只是解决问题的小溪,政府才是大江大河。”在你看来,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刘泽彭:近年来,政府在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虽然注册仍然困难,税收优惠也一直难落实,但是公益组织和政府之间,应该更多一些包容,互相理解。政府除了应该给它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保障体系之外,还应该尝试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迈大一点,不要怕乱,有问题依法处理,大力扶持、鼓励合法的公益事业。
此外,我觉得,政府也应该鼓励和倡导各个社会群体的人都来参与公益,建立这种“人人都是慈善家”的文化。
《中国慈善家》:你原来长时间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现在到了美丽中国,你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
刘泽彭:我角色转变很容易,他们是一群快乐的年轻人做着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一开始跟他们接触就非常愉快,而且这也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中国慈善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退休公职人员参与并推动民间公益事业,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刘泽彭:我身边也有一些退休的人,很关心公益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现象,也是个好事情。民间公益组织也应该以更为开放和信任的态度去引进一些退休公职人员。如果公益组织认为有适合它们的人,就去选择。如果他做得不好,也自然会被淘汰。顺其自然去发展吧。
我们经常也在讨论,将来理事会的构成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加入美丽中国的人一定要给美丽中国带来正面的东西。
谈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慈善家》:你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刘泽彭: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教育是开启民智,我们开启民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教育就是教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不是去装满一个筐,而是去点亮一盏灯。
我认为,人的价值观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教育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教育的话,人类将会是什么样的。你要研究一个社会,你要想知道这个社会未来的走向,你必须研究它教育的现状。研究中国现在的教育,就知道中国未来二十年、三十年是个什么状况了。
《中国慈善家》:你曾走访、调研过的中国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不在少数,你对城乡教育发展状况有怎样的认识?
刘泽彭:中国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当前中国的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和机会也越来越不均等。
在主要发达城市,将近80%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只有5%的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他们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几乎走不通了。我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们班还是有不少农村学生的,现在清华大学农村孩子的比例不如我上学的时候。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尤其农村优质师资的缺乏是一个最大的短板。我毕业的时候,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农村以后,不可能走,要走你得有粮票,得有工作关系,否则你就成无业游民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自由流动越来越快,西部优秀人才都向东部流动。现在,西部的优秀人才比以前还少,而且即使西部当地的孩子上了大学,也都不愿意再回去。一些边远地区更没有采取一些正确的措施留住老师。
《中国慈善家》:这些年,政府在均衡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上投入不少,但是差距并未明显改善,你怎么看?
刘泽彭:这些年政府确实也在农村教育问题上下了很多功夫,也有很多财政投入。我也去看过,学校建得不错,小孩吃得也还可以—我在学校跟孩子们一块吃过,当然,还需要改善。但是他们就是缺乏好的老师。
现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问题很让人担忧。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师资。如今,农村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不少学历还都是通过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得来的。老师们学历达标,能力不达标。教师老化现象更严重,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endprint
再加上,中国农村现在有将近六千万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缺失。如果学校的教育再不到位,将来就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
我一直在想办法呼吁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教书。我曾经向全国政协提过一个建议,公务员考试被录用后,应先去支教一两年再回来。当时得到答复说,你这个建议非常好,但是后来一直不落实。不落实我就追(问),为什么不落实?他们说没有编制。我觉得还是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中国慈善家》:在解决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上,像美丽中国这样的民间组织和力量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刘泽彭:美丽中国这样的民间组织招募老师去农村支教,直接受益的就是农村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一小部分教育不平衡的问题。
现在有许多民间组织和企业也在为减少这种差距做出努力,我们不可能指望他们解决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是,他们的存在,能让社会和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知道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有多么严重,然后大家都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美丽中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另外,这样的平台也给很多社会成功人士和愿意帮助别人的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平台。有时候,我们总以为,只有被帮助的人才有收获,其实,帮助别人的人自己收获更大。
谈信仰缺失
《中国慈善家》:你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是美丽中国帮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请你分享一下,美丽中国怎样帮你“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你所谓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具体指的是什么?
刘泽彭:美丽中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的团队。农村缺老师这个状况我很早就了解,他们做这件事,第一很有意义,第二非常难。但是,这真的是一件很有理想的事。我以前做过很多事,不能说它们没有价值,但是这件事更有意义。
小潘他和团队赤手空拳创办美丽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把他外祖父给他的遗产—一片樱桃树林都给卖掉了,投入到了美丽中国。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团队成员,他们很多之前在外企、银行工作,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加入团队,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确实让我非常感动。他们比我的孩子还小一点,我是他们的长辈,我经常到他们那儿去,他们成天围着我说,刘老师谢谢你帮助我们。其实,真的是他们帮助了我。
他们对教育和山区孩子的那份爱心,与有些人一生所努力换来的职位和金钱相比,可能不能相提并论。他们没有为国家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为一个民族的振兴,勤奋地思考着,并脚踏实地地奉献着自己美好的青春,努力为大山的孩子插上信心和理想的翅膀。我们用世俗的那些所谓成就的标准,去衡量这些比我们更有理想、更勇于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人,是多么地苍白无力。人都是有理想的,无论活到多大年龄。
《中国慈善家》:你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的年轻人“扛起一面旗帜,叫社会责任感”。
刘泽彭:我当时没想到,一群80后、90后能做这样一件事情,而且那些项目老师在两年时间内,在边远山区能耐得住寂寞,能脚踏实地地教好每一节课,确实让我非常感动。
当今的中国社会,大家都在议论一个问题叫信仰缺失,大家好像在精神上迷失了方向。我们提出了很多理论上的价值观,但是我觉得都很空,但这些年轻人就很实在。
现在很多人极尽所能去获取,而很少去给予,这是当今社会中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倡美丽中国这样一种精神,虽然光靠这一点力量不可能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更枉谈价值观缺失的深层次问题,可是这样的一批年轻人,体现了中国这一代人身上的担当和责任。如果我们大家都有这种责任感,我想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
《中国慈善家》:美丽中国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作为理事长,你计划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
刘泽彭:美丽中国现在发展得比较健康。我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确实只是有限的帮助。主要是帮助他们把和理事会的关系理顺,在解决和当地政府的一些关系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一些协调工作。其次,我觉得,如果募款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更多的支持,对将来的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慈善家》:美丽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超过10万名学生受益。据统计,在过去的6年里,参加过美丽中国项目的老师有57%留在了非营利或教育领域工作,9%在一些知名学校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教育,准备继续为这项事业奋斗。你对美丽中国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刘泽彭:我希望他们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好。要先做好,再做大。
另外,我相信这些年轻的项目老师中间一定会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到农村去支教,他们自己在这两年的支教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支教的过程中,经历很多同龄大学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的挑战,也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和毅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锻炼对于这些年轻人自己的长期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相信,结束支教行动后,无论他们是否继续从事教育职业,他们都会关注教育,为改变中国教育贡献自己的能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的能量将会是巨大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