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1937年,王小亭摄)
1937年8月28日正午,日本军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不断俯冲袭击,投弹20余枚,炸死平民250余人,伤者无数,沪杭铁路交通枢纽尽毁。照片中,一个满身是血的儿童在剧痛和惊恐中号啕大哭,身边只有被炸毁的车站月台和过街天桥。
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回忆道:“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上片子,看到脚上的鞋子已满帮是血。我穿过铁轨,以燃烧着的天桥作背景拍了好几张全景。这时,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我在拍摄这幅悲惨的情景时,听到有架飞机又飞回来了。我迅速对着那个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几尺胶片,然后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亲回来了。”
照片首发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受到国际新闻界和摄影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战争题材的经典之作。如今,这幅惨绝人寰的画面已成为日本侵华的罪证,展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
南京大屠杀(1937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轰炸机在南京上空狂轰滥炸,荷枪实弹的日军破城而入。整座城市瞬间陷入了战争的炮火中,街道、民房、桥梁炸得只剩下一片废墟。
之后的6周,侵华日军在南京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强奸妇女,随时随地对中国军民任意杀戮,把民众当成活靶子进行射杀训练,将“试斩”的民众头颅挂在城门口和要道上示众。还进行了若干次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大规模集体屠杀,甚至展开“杀人竞赛”。一时间,南京城中头颅堆积如山,满街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全城强奸、轮奸事件超过两万宗,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大批中国妇女被日军抓去充当“慰安妇”。
大屠杀中, 30万以上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三分之一被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斯柯达兵工厂的生产车间(1938年,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
斯柯达兵工厂即“CZ”(Ceska Zbrojovka)公司(捷克汽车生产商),其所生产的武器均印有该公司缩写“CZ”。
1938年10月,纳粹德国攻占捷克后,“斯柯达兵工厂”开始为德军生产各种武器。“二战”期间,斯柯达的汽车工业基本停产,而成为德军最大的军火制造商之一,一切皆服务于一个目标:竭尽所能建立最强大的军工业帝国。
照片的拍摄者、美国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是 “二战”时期第一位获得授权的女性战事通讯员,并被委任为美国空军官方摄影师。其间,玛格丽特亲身经历了莫斯科保卫战,并成为当时唯一能采访斯大林的西方记者。
迷惘(1938年)
1938年11月9日,德国和奥地利同时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事件:各地的纳粹暴徒化装成平民走上街头,疯狂地挥舞着棍棒,大肆攻击犹太人的商店、住所和教堂,进行疯狂的打、砸、抢、烧。大批犹太人被拖到马路上毒打,当晚就有800多名犹太人惨死。第二天,反犹浪潮更是波及全国,无数的犹太人惨遭不幸。
笼罩在希特勒恐怖阴云下的犹太人不得不在欧洲四处奔逃。得益于英国政府对犹太难民的有限吸收政策,部分犹太妇女和儿童成功地进入英国避难。
此照片为第一批5000名犹太及非雅利安种的难民到达英国伦敦哈维齐港期间所拍摄的。
白求恩大夫抢救伤病员(1939年,吴印咸摄)1939年10月,日军在晋察冀军区发动了“冬季大扫荡”,抗日战争处于艰难阶段。摩天岭前线的战斗十分激烈。在一座被用作“战地手术室”的小庙里,当白求恩大夫弯着腰,站在门板搭成的“手术台”前一丝不苟地为战士做手术时,吴印咸用老旧机器和过期胶片把这个历史时刻记录了下来。
照片对构图、光影、背景的处理堪称极致。主体人物处于画面的强点上,深暗的背景突出了白求恩的形象。傍晚阳光斜照,白求恩身穿粗布衣,脚踏草鞋。照片上方的屋檐、简陋的手术台和手术器械交代了拍摄地点和环境的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吴印咸家中一直挂着这张照片。他说:“别人的座右铭是一句诗或几句话,而我则把这幅照片作为我的座右铭。”
一切照常(1940年,乔治·罗杰尔摄)
1940年10月22日,三位绅士在几乎被炸为废墟的伦敦“荷兰屋图书馆”中安静地阅读。在空袭的残酷岁月里,他们依然衣冠楚楚,神色坦然。
这次空袭是希特勒对英国袭击柏林的报复行动。德军对伦敦的轰炸持续了76个日夜,共投放6万吨炸弹,英国军人及民众伤亡共计14万人,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尽管巴士倾覆,道路被毁,铁轨被炸,但人们还是坚持上班。海外的广播记者向全世界宣告:伦敦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伦敦的5万多居民自愿参加了对空监视工作,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防体系。义务消防队和紧急医疗所遍布大街小巷。每次空袭过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王后伊丽莎白都会亲临受灾地区视察,身为英国战时内阁首相的丘吉尔也几乎每周都亲临被炸现场,与人民同仇敌忾。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
保护壳(1941年)
英国伦敦温布利市议会为居民们提供这种木头和波浪型铁皮制成的室内防空设施。战争摧毁了孩子们的和平家园,却无法夺走他们的纯真笑脸。
怀抱的生命(1940年代)
战争的无情并没有让战士们变得冷酷。充满爱意地看着这鲜活的小生命,战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命运的取决(1943年)
希特勒对血统的兴趣超乎常人,“一战”前在维也纳吸收种族理论之后,犹太人就成为他和党徒的仇恨目标。
照片中,纳粹检查员正在测量一个犹太老人的鼻子尺寸。带着愤怒和疑惑,老人也用目光打量着对方的鼻子。这是1943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极致时,通过测量五官尺寸与标准量化指标对比,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在某些情况下,被检查人的命运只取决于相貌的“尺寸”。为了逃避类似的侮辱,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大批德国科学界、文化界精英纷纷离开了德国。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孩子们(1943年)
1942年1月20日,万湖会议确定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当时德国党卫队的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在波兰克拉科夫市一个名叫奥斯维辛的小镇建立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小镇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主要功能是关押、劳役和灭绝。一号营屠杀了7万多名苏联战俘和波兰知识分子、进步人士;占地175公顷的比克瑙集中营屠杀了超过110万人,其中犹太人达100万以上,是罪恶的集中地点。这里有300座木头房屋,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试验室和焚尸炉等;穆诺维茨集中营的主要任务是劳役,用免费劳动力生产军需产品为德国法西斯服务。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两年后,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特殊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照片为集中营二区的孩子们被铁丝网隔离,难与一区的父母相见。
诺曼底登陆(1944年,罗伯特·卡帕摄)
诺曼底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海上登陆作战,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到重要作用。
意大利南部的苏德战场牵制了德军众多兵力,因此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实施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两面受敌,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美国士兵从海岸警卫队登陆艇上下来,涉水登上海滩。作为当时战地记者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写道:“当我们在灰色曙光中往陆地前进,棺材形状的钢铁船舶行走在一大片绿色海水上,水落在戴头盔并肩挤在一起的士兵头上,战场上的男人之间弥漫着紧张、尴尬、不自在且寂寞的情谊。”
登陆舰上的匈牙利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记录下了登陆舰舰门开启的时刻。这开启的舰门就是当日参战士兵的地狱之门,也是让纳粹德国走向灭亡地狱的大门。奥马哈是五处登陆海滩中最危险的一个,卡帕说:“这是全世界最丑恶的海滩,我们被海水和恐惧搞得筋疲力尽,平躺在一小块湿沙地上。”2000多名美国士兵在此丧生——浪卷上来时,士兵被困在大海和德国碉堡的炮火之间。作为攻击日抢滩血战的见证,他从前线带回来的11张照片异常珍贵,卡帕也因此而成名。
宏伟的诺曼底(1944年)
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中共投入86个师、288万士兵、1.37万架飞机以及4000艘舰艇,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仅在6月6日这个西方史家所说的“最漫长的一天”,便有13万先头部队、1万辆作战车辆上岸。与此同时,还空降了2.4万伞兵和上百辆载乘着滑翔机的坦克。在此后的43天,又先后将9个军39个师约165万人和4000辆坦克送上海滩。而西线德军只抽出50万陆军和400架飞机、1000辆坦克、41艘潜艇对抗。物质及兵力的悬殊也决定了诺曼底战场的结局。
战场上的婚礼(1944年)
华沙犹太人隔离区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欧洲建立的最大的犹太人隔离区。1939年起,将近50万犹太人陆续从波兰各地被迫迁入。
1944年8月1日,为了反抗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屠杀,华沙军民5万余人发动了大规模武装起义。华沙地下军希望在苏联红军到达前解放当地。几乎手无寸铁的他们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仍然奋起抵抗,与武器精良的纳粹德军进行殊死搏斗。华沙起义者奋战63天,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遭到纳粹的残酷镇压。起义过程中,约有18000名战士牺牲,18万华沙市民死亡或被运往集中营,犹太人隔离区被全部摧毁。此照片为起义者中一对青年男女被捕后举行婚礼的场面。
“三巨头”(1945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照片上前排这三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就是当时主宰 “二战”走向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
1944年,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形势促使美、英、苏三大同盟国召开了这次重要会议。“三巨头”和他们各自所代表国家的利益与政策各不相同,但是当德国法西斯的战火蔓延开来的时候,他们最终还是选择聚首,选择合作。
伴随着雅尔塔会议的闭幕,30亿人的命运也尘埃落定。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在牵涉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主权利益问题上,违背了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尊重主权完整的原则,有大国主宰一切的强权政治表现。
布达佩斯围歼战(1945年, 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摄)
1944年3月,沦为纳粹德国“卫星国”的匈牙利希望退出战争,而德国由于失去了罗马尼亚石油,极其需要固守匈牙利在巴拉顿湖附近的油田。与此同时,苏联红军为攻占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并迫使该国退出战争,虽然路况很差,苏联坦克和步兵依然缓慢而坚定地向布达佩斯前进。
1944年圣诞节,苏联军队包围了由德意志国防军及匈牙利军防守的布达佩斯。希特勒固执地决定重新排兵布阵,从华沙调遣党卫军装甲军团增援,企图解救被围兵力。苏联红军经过激烈战斗,粉碎了德军的反突击。1945年2月13日,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布达佩斯围歼战以德国守军的无条件投降告终。
布达佩斯战役是“二战”中最血腥的围歼战之一,苏联红军歼灭德军及匈牙利军队9万~15万人,苏联约损失7万~16万人。该战役耗尽了德意志国防军特别是武装党卫军的资源,也是苏联红军在柏林战役前的最后一次大型“彩排”。
美国国旗插上硫磺岛(1945年,乔·罗森塔尔摄)
1945年2月23日,一支由40人组成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整装待发,他们的任务是要登上硫磺岛(位于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中的第二大岛)的制高点折钵山山顶,并插上一面美国国旗。
硫磺岛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 :1,被称为“太平洋绞肉机战役”。该战役对于太平洋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体局势的改观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当美国国旗插上了折钵山山顶,对整个美军的登岛部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舞。在飘扬的星条旗的指引下,美军用三天时间攻下了折钵山。
当时,美联社的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刚刚爬上山顶,看到几个美国大兵正在费力地插旗(把一面破旧的国旗从旗杆上取下,换上一面更大的新旗子)。于是罗森塔尔立刻堆起一些石块,站上去选好角度,端起相机按动快门,把历史定格在这个瞬间。拍照时他对战士们大声说:“振作点儿,这可是历史性的。”
照片很快就传回了美国国内,各大媒体争相刊登报道,把它看做美军在战场上胜利的象征。战争后幸存的三个插旗大兵回到美国,带着那幅象征胜利的照片四处演讲。两个月内,美国民众就买下了263亿美元的军券。星条旗插上折钵山,不仅给整个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也给罗斯福政府带来一笔巨款,使美国顺利地渡过了危机。
拍摄这张照片的乔·罗森塔尔也当之无愧地荣获了当年美国新闻最高摄影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苏军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楼顶 (1945年,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摄)
1945年4月30日,也就是希特勒在掩体中自杀的那一天,柏林会战的最后一场战斗在德国国会大厦打响了。此时,德军大势已去,苏军势如破竹,用大炮不停地近距离轰击国会大厦。大厦里面的德军负隅顽抗,将门窗全部封堵起来。双方争夺着每间屋子、每层走廊和每个楼梯。
当晚21点50分,苏军的耶果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代表胜利的苏联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楼顶,这标志着苏联战胜了纳粹德国。
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举行,“二战”欧洲战场的战事就此结束。
红场阅兵(1945年)
为庆祝战争胜利,纪念逝去的英灵,表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苏联决定举行莫斯科红场阅兵式。
1945年6月24日上午10点整,虽然下着雨,红场的气氛却无比热烈。克林姆林宫钟声敲响,在庄严的乐曲声中,苏联元帅朱可夫骑着白色的骏马出现在红场上,在早已列队完毕的受阅部队前奔驰而过,胜利的乌拉声响彻云霄。约4万名苏联红军参加了此次阅兵式,还有超过1800辆军用车辆和武器装备也出现在阅兵式上,阵容空前强大。
在阅兵式最后,200名苏军将士将歼灭希特勒师团缴获的军旗(包括希特勒本人的元首旗)倒持着,抛弃在列宁墓下,把曾经不可一世的纳粹旗帜像破布一样扔在地上。这一幕成为红场大阅兵的经典瞬间,喻示着曾经颠倒世界的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倒塌。
美国时代广场胜利之吻(1945年,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摄)
东京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纽约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欢乐的气氛感染到了一名海军士兵,他在美国时代广场上和身边一位陌生的女护士忘情相吻。两人素昧平生,却被共同的喜悦而紧紧联结在一起。这一瞬间正好被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摄下来,被誉为“胜利之吻”,成为传世经典。
这张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照片,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至今热度不减。美国每年的8月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 “胜利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
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激动情景,女主人公伊迪丝·库伦·谢恩说:“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但没有反对他吻我,因为他曾经为正义而战,同时也为我而战。那是好长的一个吻啊!他把我放倒在他的手臂上,我觉得就像是在跳舞。可惜我那时把眼睛闭上了,没有看清楚到底吻我的人是谁。不过,我真希望能有机会跟他聊天,至少问问他叫什么。”而男主人公格伦也说:“我当时欣喜若狂,直冲到大街上。这时,我看到那名护士,她面带微笑,向我呼喊。我径直走到她身边,亲吻了她。”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
1945年9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上午9时,以冈村宁次为首的日军代表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签署了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书。当时会场
一片肃穆,中国受降主持人何应钦上将坐在中间。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盖下了自己的印章。
此前的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向整个同盟国的投降仪式。对于中国来说,这两场投降仪式的意义同样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