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林生
“读赏写”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法是将写作嵌入到阅读鉴赏活动中,并与阅读鉴赏融为一体,实现以读促写、以赏代写、以写促读的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写作自主性的一种作文教学法。我们知道,阅读鉴赏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观点的必由之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得扩充力量,厚积学识和德行,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写文章也一样,没有知识的储备,没有丰厚的积淀,只能感叹“恨余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写作,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广泛阅读,重视阅读体验,加强阅读鉴赏指导,才能有效地积累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深刻的见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只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只读不赏,认识不会提高;只写不读,写作能力难以提升。所以,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鉴赏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积累语言,吸收营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将阅读鉴赏所得转化为写作所需。
“读赏写”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边读边想,边想边写,将阅读、鉴赏、写作三者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动机,在鉴赏中积累思想情感,在写作中诱发阅读积累,完善思想认识。以读促写,以赏代写,以写促读,让阅读、鉴赏、写作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朱绍禹先生在论述作文教学时写道:“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作文,而不是教学生懂得作文;我们要培养的是会支配语言文字的人,而不是记忆写作知识的人。”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作文教学不能只考虑作文的法度、技术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的问题。”近些年来,作文教学受中、高考满分作文影响,过分强调作文技法,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将作文模式化、套路化。语文教学因此走向应试主义和功利主义道路,重视课文讲解,轻视作文训练。好多老师只在临考前夕才教授学生作文的开头结尾法,并将作文所用材料归类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并运用。有的甚至将考场作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整篇文章该写几段等都规定得“恰到好处”,学生只需根据试题材料或话题套作即可。由此,“千篇一律”成为评判学生作文最恰当的词语。这样的作文教学,强调的不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写作中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国民的思想,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应试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学生成为逐利的“工具”,缺失了对学生的价值关怀,背离了作文教学对人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追求的引导,使学生作文不是“披文入情”而是“为文造情”,假话、空话一大片,开头结尾程式化,故事论据永不变。作文不是因技巧而生成的,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教学生习作,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学生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的论述古已有之。一个人在学生阶段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充实的内心生活,没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写出的文章必定是干瘪无力、面目可憎的。因此,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格品行的提升,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和价值追求的引领。
作文教学通常有三种形式:其一是为什么写,其二是怎样写,其三是写什么。日常作文教学中,过分关注怎样写,写什么,很少强调为什么写。学生因此丢失了写作的情感需求,继而出现缺乏个性、千人一面、没有新意的习作。
写作本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其动因来自于学生的需求,是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阅读积累后的情感抒发、观点阐述和思维流泻。如果单纯地从方法技巧方面来教授“怎样写作”,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自己写作时未必能用得上的条条框框和抽象概念;如果老师再告诉学生“写什么”, 那作文就成为老师的作品,而非学生的创作,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难免会产生。其实,作文教学最应关注的是“为什么写”,只有追问“为什么写作”,才能引起学生对写作的重视,才能导引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阅读书本、体验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更注重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只有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吸收语言、锻炼思维、感受人文,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语言,倾吐阅读所得,锻炼思维品质。在反复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领悟到为什么要写作。当明白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释放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达到“不待老师教,自能成其文”的境界。
“读赏写”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法强调的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它重视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生活实践,注重语言文字的锤炼运用,要求学生写出饱含真情的文字。这一作文教学理念,解决了当前作文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忽略写作目的性指导的弊端;摒弃了功利主义的作文教学法,顺应了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