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菁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切入点,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将文本、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突破口,是教师深入地挖掘文本内涵,找到文本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良好的结合点。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就能较好地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主题,促使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以课为例,想探讨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几种方法。
一、 从题眼切入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上新闻《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文时,我从题眼“喜”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喜”?“喜”表现在哪里?在阅读文本之后,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北京是以绝对的优势取得申办权,并且经过八年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新闻事实。学生在文中圏画表现喜悦之情的句子时,就能感受到记者要表达的“中国人民申奥成功的喜悦之情及民族自豪感”的思想情感。正是抓住题眼有效地切入,教师上起课来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轻松自如。
二、从创设情景切入
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和“景”。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铺设情景,不仅能够增加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而且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审美教育。如笔者在上《南京大屠杀》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六朝古都南京繁华的一面,然后再展示日寇入侵后,南京满目疮痍,沦为人间地狱的图片。两相对比,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对入侵者的仇恨之火,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刻再不失时机地抛出阅读任务:“可是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段罪恶的历史,你们能否在文中寻找日寇的滔天罪证?”有了前面特定的“情”和“景”的铺设,学生自然义愤填膺,责无旁贷地在文本中积极地寻找日寇的罪证,如此一来,不仅教师可以长驱直入地完成对文本的教学,还能于潜移默化中去完成情感的渗透教育。
三、 从写作背景切入
诗歌的语言大多凝练、跳跃,学生理解起来较费劲。对于古代的诗歌的理解,学生更显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年代久远,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了背景的交代,学生就能比较快地理解文本,进而体会古诗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部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石碣山所作。此时的曹操已经削平了北方诸雄,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正踌躇满志地逐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身为主帅的曹操,此刻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怎不和眼前的海浪一样汹涌澎湃呢?有了这个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难领会诗歌所描绘的辽阔雄伟的景象特点,就会理解诗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正是诗人伟大抱负和豪迈气概的主观写照,学生也能进一步领略这首建安名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四、从关键的词句切入
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在文本中的关键的词句,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展开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情感或哲理上的启示。
(一)从关键词切入。如上欧阳修的《卖油翁》时,教师就可抓住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个 “熟”字来设问。陈尧咨射技精湛的原因是什么?卖油翁酌油技艺精湛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熟”字,即熟能生巧。那么两人在“熟”面前的态度又如何?。以此切入,引领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轻而易举地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从关键句切入。关键句,即指一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作用的语句。从关键句切入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上《石榴》一文,若能抓住首段末句的“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最可爱的一种”,教师可紧扣本句来发问:“石榴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梳理出本文从石榴的“枝干、叶、花、果实、子粒”这几方面来表现其可爱之处。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详写其中的哪几方面?详写的目的是什么?”几个问题使学生能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地了解作者主要详写了石榴从“花到果、果实到子”的演变过程,突出石榴充满活力的品质,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正是抓住了本文的关键句这个切入点,才可以使本课的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愿望。
五、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小说教学一般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使课堂如一潭死水,沉闷无趣,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讲授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板书完题目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镇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学生听到兴头上,随后,教师因势利导地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和镇关西又是何许人?为何事要大打出手...... 这样,全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纷纷地围绕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文本寻找答案,心情愉悦地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掌握了。由于找到了较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远不止这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应运筹帷幄,对文本作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