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型政府:社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015-08-13 16:17颜玲孙斌
老区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服务型政府公信力

颜玲 孙斌

[提要]提升社会公信力,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中职能的转变。这不单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公信力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在行政上、利益上以及社会空间服务上存在的不足,从理念、路径、法制等方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信力;服务型政府

[作者简介]颜玲(1978-),女,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孙斌(1969-).男,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江西南昌330099)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建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而最佳途径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最核心的就是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这是促进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提升公信力的基础

1.建设服务型政府,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是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剧了社会发展矛盾,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出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不但影响了改革的全面深入,而且对公共管理的创新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适应公共服务的需求,而政府也只有在满足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公信力,赢得公众的广泛赞同。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单可以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政府自身的发展升级,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公共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公信力的需要。如何满足社会需要,是当前公共服务必需面对的重大问题。要实现此要求,必须实行公共管理模式的改革。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模式仍然是由政府主导,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下级政府缺乏主动权和自主权,使得公共管理模式单一,处处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也压缩了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的发展空间,不能有效激发公共服务的各个要素。所以应对公共服务的诸多需求,改革公共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要求,而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顺应公共模式变革的最佳选择。只有政府的服务模式跟上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赢得信任。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之需。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是政府改革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满足公共服务的要求,政府才能与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否则就不能实现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目标。因此,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政府自身发展的需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改善调控手段等方面对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更加清晰的方向,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政府只有自身先建设好,才能为社会服务好,也才能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强社会的公信力,发挥好引领导向作用。

二、当前政府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公信力危机的重要诱因

1.行政主导的弊端。政府在实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是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导,通过行政权力的运行来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但是行政权力的运行设计往往又是实现运行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目前行政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角色定位不准、制度欠缺和监督不利等问题,使得行政权力很容易异化为权力的产物,改变了公共服务的本质,从而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得不到大众的接受,变成了权力的显示,反而削弱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使得政府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带来了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伤害了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

2.公共服务的利益化。当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来实现的,必然导致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关注自身利益高于公共利益,这就会使得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准,把部门的自身利益看成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最大利益,而忽视公众服务的利益,使得公共服务打上了部门利益的烙印,甚至出现了部门利益损害公共利益的局面,公众对政府在提供服务方面的公益性产生怀疑,损害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性,也影响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信任。

3.社会服务空间的挤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里是一种强势力量。这种模式尽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但也挤压了其他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一些本该交由政府之外的组织来提供服务的项目,却被政府包揽,不但服务没有提供到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而且也使得社会组织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让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产生怀疑,增加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路径探析

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不足,给社会公信力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公信力发展的必然。

1.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服务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职能的转变,最核心的就是解决好服务宗旨问题。而服务宗旨又决定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如果不理清服务宗旨,就不可能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导向。在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就应当从服务的对象出发,把部门利益、社会利益以及人民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所有的服务利益都统一到人民利益上来,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解决为了谁、依靠谁和服务谁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人本性价值回归。

2.坚持服务为导向,精简机构。政府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必须依靠庞大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才能完成,没有机构和服务程序作保证,公共服务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政府服务的内容越多,范围越广,人员越多,自然而然,机构也越庞杂。尽管这些都是积极的因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素质的提升,公众对政府服务的繁琐手续和林林总总的部门会产生厌倦,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服务产生怀疑和抵触。因此必须顺应现代化治理的需要,进行机构精简,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尽最大的可能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的自身革命。

3.拓宽公共管理渠道,完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从公共管理的要求出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必须清晰地界定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以及服务的边界,以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为目标,把拓宽公共渠道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让公民有序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减轻政府服务的不足,监督和督促政府改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把公民变成参与公共管理的主角,体现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特征。因此,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积极完善公开制度、监督制度、问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渠道畅通,并建立起相应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议事机构,指导公民参与管理。

4.健全法制规章,保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与限制、制约公共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的根本途径,维护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意志和政治价值的体现方式。由于依法行政落实不到位,没有对现有的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使得公共权力脱离了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更多地去追求政治性价值,政府的服务方向产生了重大偏差,背离了自己的公共行政责任。只有加强和完善法律体系,才能把政府行政行为牢固地控制在法律范围之内,行政行为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命题,依法行政,实施法治精神,已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和正当标准。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服务型政府公信力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