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情景美

2015-08-12 03:54华向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华向娟

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从其散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出发,探讨了朱自清散文情景美的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情景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散发着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景为情生,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是朱自清散文透出的一股神韵。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①可见艺术境界的创造,是使客观世界的景物成为主观世界情思的象征。融情于景,就是一面描写景物,一面抒写作家的内心感受,情语景语,二位一体,它们是作家借以抒理想、寄衷情的一种意识形态。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不论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荷塘月色》、《绿》等名篇,还是其他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风景小品,都有作家的个性在其中。

《蒙自杂记》是他旅居云南蒙自的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朱自清不得不离开他久居的熟悉的北京,随着他所服务的清华大学迁往祖国的大西南。作者久居北京的特定经历,使他在流亡中触景生情,不时地勾起他对第二故乡北京的回忆。通过风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人在南湖,心在什刹海的思绪,这正是一个爱国思乡的知识分子“怅怅”之情的流露。 在《威尼斯》中,作家写他登圣马克广场的钟楼看威尼斯:“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象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在《莱茵纪游》中,作家记述他“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在这些描绘里,不但有作为中国游客的作者的观感和体会,也有作者个人的幻想和感受。在《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记述某次乘船,船家规定男女分开坐,因而在船主的命令和乘客的冷嘲热讽中,将一对夫妇生生地分做两船。作家即事抒情:“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在这个讽刺小品中,作家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笞。在上述这些篇目里,作者把内心的欢快、幸福、悲苦、歉意和矛盾,自身所有的情思都投赠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他深沉的人生哲理。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为了使画面更生动,常常化静为动。他曾说:“若能将静的变动的,那当然更乐意。”②毫无疑问,社会生活的动的性质,是艺术的动态美所以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现实的土壤。从静态事物本身的表现看,有时将静态的事物作一番动态的描写,反而达到静态描写所不能达到的那样一种静态美,这是艺术审美表现上的对立统一。在《南京》里,作者写鸡鸣寺后面的平台:“没有垛子,真象平台一样。踏着茸茸的草子,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中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在飞,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上下旋飞的蝴蝶,是动态的生命,而作者却以“一根粗的圆柱子”来比拟,这是巧妙地以静态来表现动态,既强化了平台“说不出的静”的气氛,又显示了旋飞的群蝶的生命的气势,生发出诱人的韵味。

朱自清的作品也多用映衬、对比来加强作品的张力。《回来杂记》写的是抗战胜利后作者从内地回到北京的情景。先写于夕阳照耀下看紫禁城一片黄色琉璃瓦时的激动愉悦心情,接着就大力抒写经过观察后发现古城旧貌未变,恶象频生,因而心情十分沉重。两个层次,承前启后,彼此映衬,深化了作者无限失望的情绪。又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里,一面是爱国群众徒手请愿和平示威,另一面却是封建军阀进行有组织的大屠杀,两相对照,集中暴露了反动派的狰狞面目。可见,映衬、对比手法的运用,起到多层次多侧面揭示物象本质的作用。作品内容就在内在联系和反差对比中,得到深广拓展,使人在惊心动目的比照中,获得震撼心弦的效果。

朱自清以他自己的个性赋予自然景物以个性,使情和景都成了作家自己的真情和景物。景、情相互充实,彼此挥发,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注 释

①石东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 承德师专学报 1994年第二期 71页

②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一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 377页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朱自清的较真
不吃救济粮,饿死了朱自清?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