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忆:苏醒的北京城

2015-08-12 01:45刘亚群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城市文化记忆

摘要:城市与电影,一个是层次多样、色彩斑斓的公共空间,一个是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它们彼此依靠,互为镜像。电影如同一面镜子,用声画映照出城市的变迁,记录一个城市的空间从古老变得前卫、市民由保守变得开放、文化由单一变得多元。电影中的映像积聚成了一个城市的灵魂,也体现着这座城中的人们对于朝夕相伴的城市的最真切的记忆。本文主要以《北京,你早!》为例,浅析20世纪80年代初的古都北京的风貌与进程,探讨影响记忆中那座苏醒的北京城。

关键词: 城市电影;城市文化;记忆;城市空间;北京市民;文化转型

一、城市电影的文化记忆

电影与城市存在着一种原初关系。城市与电影,一个是层次多样、色彩斑斓的公共空间,一个是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它们彼此依靠,互为镜像。电影如同一面镜子,用声画映照出城市的变迁,记录一个城市的空间从古老变得前卫、市民由保守变得开放、文化由单一变得多元。与此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称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仿佛天生就具备电影影像特质和潜质,例如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罗马、日本的东京、中国的上海等,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各个国家电影文化的发源地。电影中的映像积聚成了一个城市的灵魂,也体现着这座城中的人们对于朝夕相伴的城市的最真切的记忆。

二、城市空间:古老与前卫

改革开放初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明显的断代意义。刚刚经历了“文革”而“倦怠”的北京城,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逐渐苏醒。记忆中古老而传统的古都北京变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帝都的故宫、四合院交相辉映,宽敞的马路穿插着细窄的胡同,三门两段的公交车游移在急速飞驰的地铁上空的路面。这些空间所指虽然比较宽泛,但是在影片中却不仅仅是背景而已。“它们成为参与叙事的力量,渲染一种情绪或营造一种氛围。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构成了城市,同时也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1991年,由张暖忻导演的以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城市发展为背景的电影《北京,你早》则将公共汽车作为了主要的城市空间。男女主人公都是公共汽车上的司乘人员,他们每天与这辆车穿梭在北京的街头,触摸着北京城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变迁的社会带来的冲击。导演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北京市民在对好日子的憧憬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影片《北京,你早》中的很多细节体现出了城市面貌的变迁,但是这种变迁并不是对古老城市空间的摒弃,而是体现了作为政治中心、文化古都的城市的古老与前卫的融合与并存。首先是城市建筑的对比。主人公每天都要搭乘的三门两段的公交车,穿梭在新旧交替的古都北京,一站停靠在了前门,然而没过几站就停靠在了耸立的摩天大楼下面。其次是城市交通工具的对比。原本细窄的胡同中穿梭的主要是自行车与三轮车,然而住在胡同里的公邹永强遇到一场西式婚礼,举行婚礼的住家门口停靠着一辆轿车。最后则是超市商品的对比。超市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现代化的表征。舶来品的入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都北京,像故宫、长城、北海公园、胡同等古老而传统的建筑保留着传统文明的底蕴;同时,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的扩展,打破了传统的宁静,前卫的建筑拔地而起,展现了城市现代化的面貌与进程。

三、市民阶层:保守与开放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这些主题词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生活的面貌,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

影片《北京,你早》就是通过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公交车女售票员艾红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变迁揭示了改革时期人们的意识变化。艾红的生活环境比较贫苦,反映了北京普通市民,特别是底层市民生存处境的艰难。枯燥的售票员工作,无法安抚艾红年轻、躁动的心。公共汽车虽然是北京的一道风景,然而每天与艾红打交道的却是各式各样的城中底层百姓。在这个拥挤的人群与嘈杂的环境中,艾红渴望寻找新的出路以改变自身的处境。

導演运用了许多人物的细节展现出都市化进程中市民思维意识的保守与开放。除了上文提到的艾红的自由恋爱观之外,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的变化,都体现出了她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陈明克代表的是开放的市民阶层,邹永强则代表着保守的市民阶层。当艾红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很害怕,遭到抛弃之后她更加无助,“怀孕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恐惧,更主要的是蕴含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恐惧。”恐惧过后,是她对现实悲剧的认知,她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的命运,最终促成了她女性独立意识的萌发。

公交车的行驶轨迹依旧,车上人的人生轨迹却已经分道扬镳。保守的人依然循规蹈矩,开放的人不断摸索着新的出路。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城市的变迁影响着人,同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城市。城市空间的变迁固然体现了一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步伐,然而生活在城中的市民,特别是广大的普通市民思维方式的转变更能动摇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变迁。

四、文化底蕴:传统与现代

一部电影往往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真实的生活细节。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古都,每一个时代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片面光影,烘托出了既传统又现代的都市风景,而这些又与银幕上的光影构建的北京相互映对,无论是记忆中的北京还是想象中的北京,都成为另一段历史,供我们阅读与思考。

影片《北京,你早》中,导演运用了一些文化符号向观众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首先是乐器。邹永强去买京胡弦的时候碰到了艾红,艾红以为他弹吉他。而他因为喜欢艾红,不好意思说自己拉京胡。与邹永强相比,艾红较现代一些,痴迷着京胡的邹永强对现代化的西方产品一无所知。京胡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也暗示着邹永强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其次是食物。影片中邹永强带着艾红去见自己的朋友,他们选择了韩国料理店,外来餐厅的引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导演在整部电影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伴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每座城市都会有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没有一座城市会完全抛弃其中一方。城市就是在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进程中发展的。都市化并不意味着要对传统文明全盘否定,也并不意味着要对西方文明全盘接收。正如导演在影片中反映的那样,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也不能全盘肯定现代化。传统文明的精华得以传承,现代化的优势得以弘扬,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才会朝着正确的轨迹前行。

五、结语 北京:城与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现代化进程进行得如火如荼,城市空间的古老与前卫、市民阶层的保守与开放、文明的传统与现代,在都市化的进程中碰撞、摩擦并融合。这些碰撞、摩擦与融合通过映像记忆。城市电影展现了一座座在现代化浪潮中苏醒的城市,古都北京就是最具典型性的城市之一,城市空间在变迁、城中人在变化,这座拥有着上千年传统文明的沉淀、又接受着都市化浪潮的洗礼的古城,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变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现代化大都市。然而变迁的好坏,并不是此时此刻所能判断的。

参考文献:

[1] 路春艳.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

[2] [英]大卫·克拉克.窥见电影城市,大卫·克拉克编. 林心如,简伯如,廖勇超译.电影城市.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3] 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6(1).

作者简介:刘亚群(199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在读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城市文化记忆
记忆中的他们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