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中的边塞诗歌主题

2015-08-12 01:45高骥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唐代

摘要:高适的名作《燕歌行》是一首历来被认为主题复杂的边塞诗。全诗既表达了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理想,描绘了威武的军容、恢弘的战争场面,赞颂了士兵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批判了将领的腐败无能,反映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表现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复杂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丰富了诗歌的美学意味。

关键词:唐代;高适;《燕歌行》;边塞主题

高适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诗内容深刻、笔力雄健,风格悲壮,历来为人所推崇。在其所有的边塞诗中,写作于开元二十六年的《燕歌行》,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作。《燕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这个曲调相传是由曹丕开创,内容主要是写“妇女秋思”。比如曹丕《燕歌行》其一就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所以后人多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然而,高适的《燕歌行》却跳出“思妇”主题而作边塞征战诗,他是用《燕歌行》曲调写边塞题材的第一人,并在诗作中融入了众多边塞诗歌的主题,扩大了《燕歌行》的表现范围。

一、表达文人志士投笔从戎、希望立功边塞的理想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诗句一开篇,作者就给读者营造了“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唐初期,契丹、奚经常侵犯唐朝东北边境,现在敌人又在蠢蠢欲动,边防的狼烟已经滚滚升起,敌人即将发起新的侵略战争。为了应对战事,唐朝皇帝派出勇武的将领,带领士卒、告别妻子、慷慨离家,奔向血与火的疆场,去消灭来犯的敌人。更何况如立战功,天子又会给立功将领以丰厚的奖赏、无上的荣光。“汉家”、“汉将”皆指唐朝、唐将,以汉喻唐是唐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残敌”一词看出出征将帅必胜的决心和对敌人的轻视。后二句是作者的感叹,堂堂七尺男儿本就应当在疆场纵横驰骋,意气飞扬,更何况获得军功,谋求重赏是唐朝将相职位晋升的重要手段。“横行”一词看出将领的志得意满,渴望建立功勋的勃勃雄心,“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间(《史记·季布列传》)”。诗句不仅体现了边将渴望立功的决心,也表现出了诗人期望投身边塞,建立功勋的愿望。

此类边塞主题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六)中也有所表现: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前两句我们看到一位臂绑“胡瓶”,身跨宝马,屹立在碎叶城外月光下的战将形象,勇武雄姿,威风凛凛。此二句重在营造氛围,渲染边塞清冷寥廓的环境,暗示边疆看似沉静,实则动荡暗藏,需要勇士驻防。后两句笔试一转,边境危急,敕令星夜驰来;将军拜诏出征,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写攻城拔寨之畅快淋漓,将军赴敌之豪气万丈,诗作尽显英雄豪迈,也反映作者欲从军入幕,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情。

二、描绘威武的军容、恢弘的战争场面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衣甲鲜明、器宇轩昂的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行军的鼓点,高唱着激昂的战歌,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榆关,一时间金鼓振天,旌旗蔽空,“逶迤”一词描绘出行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军队的旗帜连绵不断的壮观场面。“摐金”二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时军威豪壮的场面,突出表现了唐朝军队的军纪严明,军容威武。后两句写正当大军迤逦前行时,突然传令的士兵携带着前方将领的紧急文书,骑马从沙漠上飞奔而来, 一个“飞”字体现了军情危急:文书提到“单于”已经在狼山地区开始了夜间围猎祭祀活动,此次围猎声势浩大,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片山川。预示着侵略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如此大规模的围猎象征着敌人的疯狂人侵已迫在眉睫。前线已是战云密布,血战一触即发。“恢弘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此类边塞主题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也有所体现: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二句描绘出了大军出征时的迅捷、凌厉,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军威。后二句写征战,但没有直写战场场面,却用“杯酒斩华雄”的手法让读者展开联想,暗示出唐军实力的强大,行动的迅猛,战斗的英勇,征战的酣畅。

三、体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批判将领腐败、无能。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在地势开阔而无险可凭的边境地带,在萧条肃杀的氛围下,剽悍的“胡骑”凭借对边地地理形势的熟悉,向唐军主动发起狂风暴雨一般的进攻,将军眼中的“残贼”竟然强悍如斯。在形势危急的残酷战斗中,士卒们英勇战斗,拼死抵抗,直杀得伤亡过半,惨烈之极,一派末世景象;而远远的中军大帐隐约传来歌舞宴饮之声,领军的将领们仍在如同往日一般歌舞正酣、觥筹交錯。这几句通过触目惊心的强烈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将领与士卒间苦乐不均的矛盾,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只顾自己享乐的腐败作风。正应和了连年征战的残酷、批判将领腐败、无能的主题。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句是《燕歌行》的最后一句,是代戍卒喊出心声:士卒远征塞外,拼死搏杀,生活艰苦。却因将领贪腐无能,指挥不当致使无数的士兵无谓伤亡,埋骨边疆。这怎能不让士兵们深深怀念能与其同甘共苦又有勇有谋,使匈奴畏服不敢来犯的飞将军李广呢?这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期望朝廷能正视士兵疾苦,严厉处置失职将领,另举贤能以期歼灭“残贼”,获得胜利。以”李将军”作全诗的终篇慷慨悲壮,意境深远,感慨无穷,让我们思考良多。

此类主题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三)中也有但又有所不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前二句写战后环境:榆叶凋零,暮云低垂,黄沙漫天,一派荒凉、沉寂之象。营造了一种满目荒痍、凄凉悲怆的氛围,暗示着军中士卒已有很多殒命沙场,体现了战争的惨烈。后二句即体现了将领体恤士卒、深知战士疾苦又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四、描绘独特的边塞环境,反映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北地荒凉的大漠塞外,到了深秋时分,百草都因枯萎而委顿在地。夕阳又一次西下,唐军退守边地孤城,士卒伤亡惨重,能够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情势危急。蒙受皇家恩宠的将军本以为只要大军一到,就会取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样的胜利,没想到却轻敌被围,竭尽全力也不能歼敌解围。“大漠”“穷秋”“孤城”“落日”即描绘了典型的边塞环境——雄浑奇异又苍凉孤寂——反应了边疆将士生活的艰辛,又烘托出残兵败卒孤立无援的凄凉心境。

此类边塞主题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七)中也有涉猎: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诗作通篇写景:玉门关外山峦叠嶂,烽火台遍布山巅。一匹马儿闯入视线,又因山高林密转瞬消失。前二句静景,后二句动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形象地描绘了边地空寂幽深的独特自然景观,侧面映射戍边生活的辛苦不易、枯燥无聊。

五、表现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出征战士,身穿战甲,戍守边关,辛劳艰苦,思家之苦逐日累积;家中娇妻,因离别相思,泪如串珠纷落,思夫之情日益加深。闺中思妇,日夜悲秋,思念征人,肝肠寸断;蓟北前线,戍边战士,徒然回首,遥望故乡。征人与思妇怀念对方,盼望相会。然而,边境距家遥远飘渺,怎可能轻易就可奔赴,更何况戍守之地在苍茫绝远又人烟稀少的苦寒地带。此番离别,近似“相去万里,永无见期”。征人与少妇互相思念,相互映照,描绘出了感人至深的遥望思乡图,这是典型的表现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的主题。

思乡诗与闺怨诗是古代诗歌的亘古主题,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就是其中的经典: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描绘军中宴乐,翩翩起舞,琵琶连弹,然曲随人心,即便換弹新曲,也总听到如《关山月》般的伤离之情。这种离别情愫总搅得人心绪不宁、烦乱难遣。抬头望天,看到的是秋月高悬照长城,无尽的乡愁更是滚滚而来。通过写士卒在军中宴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思乡之情。诗作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对士兵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的赞颂,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战事惨烈以极,白天所见,只是“杀气翻腾似乌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夜更鼓之声”,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虽然久经战阵使士卒们身心俱疲,虽然音书断绝使他们思乡情浓,然而面对强敌,战士们仍然斗志昂扬,拼死血战。“相看白刃血纷纷”,每次厮杀回营, 互看白刃,鲜血总是沿着钢刀纷纷滴落,战事的惨烈,厮杀的残酷可以想见。在这随时都会阵亡的残酷搏杀中,战士们对个人战功已不放在心上,他们所坚守的却是“死节”即忠于祖国的气节,他们为国而战,英勇无畏。战士们这种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令人肃然起敬。

此类边塞主题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也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二句描绘了西北边陲的整体环境,地域广袤,境界阔大,体现出征卒们对自己戍边职责的自豪感、责任感。后二句直抒胸臆:战事频繁,黄沙为伴,战甲磨穿,仍雄心壮志,誓灭敌寇,不胜不还。虽有战争艰苦,但重在体现士卒誓破强敌的坚定信念和保家卫国的豪言壮志

由上可见,《燕歌行》号称边塞诗派“第一大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主题极为丰富,仅《燕歌行》一篇,基本上就囊括了唐代边塞诗歌所体现的全部主题。通过对《燕歌行》的主题分析,我们可解析为本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领军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利。批判边将不恤士卒,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出士兵与将领之间严重的不平等,揭露边塞生艰辛残酷的现实。诗表面描绘征战残酷,实则是是讽刺和批判腐败无能的将领。同时也表达了对士卒虽身处险境仍然勇敢无畏,不惜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的赞扬。全诗气势恢弘,笔力刚健,句句凝练,字字珠玑,语言生动,气氛悲壮,主旨深刻鲜明。其反映的边塞现实发人深思,作者本人敢于代士卒疾呼的勇气也受到后人的赞赏。

参考文献 :

[1]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闫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5]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高骥,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