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下的多元化黑人男性形象

2015-08-12 01:17王小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命运家庭

王小倩

摘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塑造了六位多元化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对他们在白人文化冲击下不同命运的分析以及探寻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表现出托妮·莫里森对黑人男性重拾尊严的深切期盼。

关键词:黑人男性;文化冲击;家庭;命运

第1章 《最蓝的眼睛》中的六位黑人男性形象

第一节 从被毁灭的梦到梦的毁灭者——乔利

小说主人公佩科拉的父亲乔利是造成小佩科拉悲剧的主要原因。

赫伯特·米勒博士在他的《种族、国民和阶级》一书中解释压迫为:‘一个群体被其他群体,在政治上、经济上或者文化上单一或综合的统治,他解释精神变态为:‘心理失常,他解释整个术语为‘持久和超乎寻常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在一个群体统治另外一个群体的状态下产生的。根据米勒教授的说法,被统治群体不能起正常作用,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是在一种病理心理的状态中。”

乔利·布里德洛夫是佩克拉的父亲,冲动而暴力。从自幼被父母抛弃,到年少时性爱被侮辱,到寻找父亲的希望破灭,再到不和谐的婚后生活最终强奸自己的女儿。自卑和自我憎恨,最终把乔利推向了暴力和毁灭的深渊。

第2节 勤恳善良、热爱家庭的慈父——麦克蒂尔先生

麦克蒂尔一家的生活虽然环境很残酷,工作很不如意,生活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但是麦克蒂尔恪守黑人民族的美德,时刻不忘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终日辛劳养家糊口,对孩子们也是关怀备至。使两个女儿成长得很健康。由此可见,麦克蒂尔是一个热爱家庭、关怀家人的正面的黑人男性形象。

第3节 在白人文化中迷失自我的皂头牧师——埃利休

埃利休是白色文化的妥协者,他在白色染缸中舍弃自我,为迎合白人文化而抛弃“黑人性”。然而,他与生俱来的黑皮肤又使他不可能成功进入白人世界,最终的后果便是既不被白人社会接受,又不可能回归黑人群体,将自己置于孤独状态之中。

第4节 人格魅力与扭曲的矛盾结合体——亨利

亨利·华盛顿关心儿童、心思细腻,也愿意跟孩子们交流。他的幽默和爱心无不体现着他的人格魅力。然而亨利先生却和一群特殊的女子保持着联系,并且不得不撒谎。最终,亨利的这种压抑的心态渐渐使他的内心发生变化人格开始扭曲,对弗里达做出了不轨的行为,被麦克蒂尔先生赶出了家门。他的扭曲其实是白人文化冲击下的社会造成的,黑人男性得不到应有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是社会对个人欲望压制的结果。

第5节 逃避现实的黑人男孩——萨米

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萨米是一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黑人男孩。父母不和谐的婚姻生活和暴力行径给年少的萨米的心上蒙上了一层阴影。缺乏安全感且无力改变现状的他,只得在离家出走中寻找片刻安宁。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长的孩子物质上、精神上都得不到满足,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

第6节 恪守黑人文化、传播正能量的车夫——布鲁

乔利小的时候,“布鲁经常给他讲《解放奴隶宣言》出台的老故事。黑人如何欢呼、叫喊和歌唱”。“长大成人后很久,他还记得他们在一起消磨的那些美好时光”。“布鲁和乔利的目光相遇了。他向乔利招了招手。‘过来,孩子,咱们俩来吃瓜心吧。一老一少坐在草坪上分享着瓜心。这是地球最甜蜜的心脏”。布鲁给乔利残缺的童年带来了关爱和欢乐,让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疼爱,带给了他很多美好的记忆。布鲁也充当了一个保护和发扬非洲传统文化的角色,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黑人文化,带给大家正能量。

第2章 探寻黑人男性悲惨命运之根源

第1节 历史因素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们得到了解放。但是解放的黑奴们仍然一贫如洗。按照社会学家对社会阶层的分类,美国大多数黑人正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黑人无法使自身低下的地位得到改变,他们精神变得空虚,日子越来越贫苦。

第二节 文化因素

尽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黑奴们获得了自由,但是他们依然是一群精神无依的流浪者,他们无法找回自身的文化。

第三节 家庭因素

“人是家庭的主体,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家庭功能的发挥,凡是和谐的家庭都能正常发挥生儿育女、消费、教育、感情交往、生活娱乐等功能;凡破裂的家庭则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促进我们成长与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场所,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爱。完整家庭的维系需要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爱。詹姆斯·布来克维尔相信 :“尽管奴隶制没有完全摧毁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和家庭 ,却侵蚀了为黑人所熟悉的那种作为西方社会秩序支柱的家庭。这种侵蚀缓慢而隐伏,但对黑人奴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Blackwell James E, the Black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Un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5.

[2]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 杨向荣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

[3]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4]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的的态度[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5]许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猜你喜欢
命运家庭
命运与共
命运的更迭
家庭“煮”夫
命运秀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让命运换条跑道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