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中三角”成本优势明显

2015-08-12 08:57陈标华
小康 2015年10期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

本刊记者 陈标华

说到城市群,中国百姓最熟悉的莫过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比于上述三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虽处于成长阶段,却将扮演世界经济增长极变迁中的新角色。

在硅谷的一次宴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问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要付出何种代价,才能在美国生产iPhone?”答:“不可能!这些工作回不来了。”

对话的背后,是苹果庞大的生产链早已落户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一位苹果前高管曾说,现在整个产业链就在中国。如果你需要一千个橡胶密封圈,在隔壁的工厂就能买到;如果你需要一百万个螺丝,过一条街就能买到;如果你需要特制螺丝的话,只需要三小时就能实现。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产业格局完成第四次转移之后,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没有间断。只不过,这些故事由过去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逐步迁往生产成本更低、资源更充沛的中西部地区。

“如果你要追寻产业转移的最新风向,那么请到中三角地区来看一看。”早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某论坛上表示,目前世界正在发生产业格局的第五次转移,而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的中三角地区有希望成为这次历史性转移的主角。

在中国经济领域,流传一个说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处相连形同弓背,京广线和长江水道则形成弓弦和箭羽,中三角地区正处于搭弦之处,这就是中国经济区位发展的“弓箭理论”。

这样一个弓背和弦箭交错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把弓箭。而今,处于“中国弓”箭心位置的中三角地区,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的出台,正在迎来城市化和产业化的黄金发展时代,或将扮演世界经济增长极变迁中的新角色。

寻找新比较优势

35 年前,深圳蛇口半岛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加工出口园区,自此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启动了珠三角乃至南中国的快速增长期;25 年前,浦江东岸的起吊机徐徐开动,10 年造了一个新上海,继而成就了长三角;京津冀凭借首都北京的虹吸效应,一举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核心区域之一。

但是,随着近年来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下降以及过度集聚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三大城市群已经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亟待破题。

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其在发展后劲、开发潜力、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早在2012 年,泰康人寿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就大胆预测,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发展,中三角地区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据统计,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末总人口1.21 亿人,开发强度不高;而长三角城市群则有30 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7亿人,是中国开发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仅从硬件条件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广阔的开发空间。

对于企业家们来说,中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所拥有的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吸引他们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主席谢明看来,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可覆盖11 亿中国人口,3小时高铁圈内,聚集着数亿人口。

除了“中转性”和“过渡性”的区位特点明显,并具有显著的市场辐射力外,成本优势也是中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业界普遍认为,当前,在对房地产的依赖和泡沫包袱比三大城市群小的同时,中三角发展面临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

有报告指出,“中三角”有望成世界第七大城市群

辜胜阻表示,在当前宏观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稳增长的“新增长极”,而中三角的崛起不仅有利于实现稳增长的重要目标,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在经济下行时期,谁是中国的新引擎?”辜胜阻直言,利用中三角地区的后发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把后发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是稳增长的重要战略。

“中三角”应以“长三角”为师

去年12 月30 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媒体等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这份报告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报告显示,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

从基本格局上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垄断前三甲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发展指数一枝独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牢牢占据着经济霸主地位,同时生活质量指数领先,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群;珠三角以绿色发展见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大。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非常看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无论在区位、交通、资源、气候、文化还是按照梯度转移的观点,中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最具优势。

不过,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也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短板,他表示,相比同样跨行政区域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缺乏龙头城市,而且辐射的面积比较大,这就可能会导致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易鹏表示,在产业发展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目前是相互补充、依托,越来越紧密,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都在同一个水准,结构趋同化十分明显,竞争大于合作,谁也离得开谁。此外,目前当地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这几个城市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很少,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城市群还不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群。

对此,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表示,作为跨区域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学习对象应该是长三角,学习长三角如何在跨省域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配置、协同发展。

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目前湘鄂赣三地之间的竞争不会在短期内改变,最终企业肯定是哪里条件好到哪里去,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去。政府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鼓励企业和其他地区的企业合作。比如,三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因此三省可以在交界地区多展开一些合作,比如在岳阳、咸宁、九江、黄冈等省际交界处进行布点。

“政府要做好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情,平台搭好了,企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叶青说,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交通问题解决之后,后续的合作才能继续深入。

猜你喜欢
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