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15-08-11 04:43鹿星南和学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鹿星南 和学新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生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对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巧设疑问、体悟、拓展应用等环节实施教学。

关键词:面向生活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视域”[2],它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面向生活,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变迁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之一。

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同样也需要面向生活。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世界,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建立联系,使学生深刻体悟到学科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生活是有意义的,人人都追寻生活的意义,“人不能够忍受无所执着的无意义的生活”[4]。教育从属于生活,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而存在,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面向生活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学科,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其视为一门操作技能训练课来讲授,漠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课堂教学中厌倦、疲劳等情绪的衍生,吞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逐步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气息与生命特征。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面向生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成为‘说明书’的介绍、演示,学生的上机操作成为机械的练习”[5],导致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磨灭与损坏。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开了一扇窗,它能让学生置身于更开阔的学习背景中,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合理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面向生活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已步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仅仅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单纯地停留在科学世界中,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及信息处理与应对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以信息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其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以及评价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1.扎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学生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出发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使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与实践中亲身体验信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深化知识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网上的信息检索》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以“家乡的美食”为题材设计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寻找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美食,最后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网上信息搜索技能,同时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创新处理和合理挖掘其他生活资源,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转到信息素养的培养,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和发展高级思维能力”[6]的转变。

(1)创新处理信息技术教材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结合现实生活,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某一主题,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讲授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教师从“制作新年贺卡”这一现实问题入手,将“文字的编辑与处理”、“图片插入”、“动画插入”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凸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挖掘其他生活资源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7]教师应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挖掘他们的生活内涵,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图像信息的加工处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2张个人的照片,并汇总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照片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加工处理,转化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得教学内容从纯技术性的知识回归生活世界的轨道。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活动起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人的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根基,教学活动是一个与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8]。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形成并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现实生活,以信息活动为主线,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从而构建基于生活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网页制作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以“冬之讯息”为主题的网页。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负责收集素材。其次,教师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或者附近的公园里参观,亲身体验、感悟冬季的讯息。要求学生用相机搜集有关冬天的照片,并把收集到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汇总、整合到自己小组的网页。最后,引领各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成果。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激发了创作热情。

三、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

1.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巧设疑问导入新知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建立无缝链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巧妙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优化计算机》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使用电脑的经历,如果你的电脑突然出现了某些问题或者停止运行了,你该怎么办?

生:重新安装电脑操作系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装电脑操作系统,如何运用一些常见的软件来优化系统。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并合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亲身体悟新知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情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生活情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9]。体悟即体验和感悟,是以认知为基础,是学生生活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信息技术活动,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功能与作用,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主动建构者”的转变。例如,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病毒防治》这一节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0]:

师:今天,本城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件,主人公小刚发现自己银行卡上少了1000元,但是这张卡一直在小刚身上,而且小刚最近也没有到过任何一家银行取过钱,只是前几天在网上购物时,小刚在线支付了100元钱。请大家做一回福尔摩斯,想一想小刚的钱是如何被窃取的?

生:小刚的电脑被病毒感染了。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病毒,并学习如何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的安全。

教师通过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盗窃案件来预设教学情境,并凸显了一定的神秘感,完全捕捉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立刻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深刻地体悟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意义与作用。

3.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应用新知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拓展应用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将所获取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就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制作“家乡信息港”网站[1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负责收集制作网页所需的信息素材。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基本情况,而且锻炼了相关的网页制作技术。通过实践在拓展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深化了知识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扎根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就难以得到滋养[12]。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本质所在,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突破信息技术教学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樊篱,改善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和学新,陈晖.教学的生活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2013(3).

[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

21/09/8312320_272844782.shtml,2014-12-06.

[4] 和学新,陈晖.论生活的教育意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2).

[5] 谢景政.论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电化教育,2008(5).

[6]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4).

[7]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 王攀峰.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9] 杨兆华.例谈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

[10] 高燕芬.生活: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与生活紧密联系[J].信息技术教育,2006(9).

[11] 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12] 许卫华.浅议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2013(11).

[作者:鹿星南(1990-),男,河南漯河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学新(1966-),男,河南获嘉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