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燕 王宝玺
摘要:学生座位属于微观的教育资源,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以学生家庭教育资本、学生成绩安排座位的不公正现象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扭曲了教师的职业道德,阻碍了课堂公平的实现。要转变座位安排的负面功能,应遵循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导向,削弱教室座位等级化意识并赋予不同的价值。
关键词:座位安排 负向功能 教育资本 成绩本位
课堂座位是学校教育的微观资源,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有调查显示:对于座位安排表现满意的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到59.2%,27%的家长对于子女的座位有经常干预的行为和态度[1]。新华网曾报道,部分中小学出现教师调整学生座位以权谋财的教育腐败现象[2]。不少家长反映,现在中学凭“关系”排座位的现象十分普遍[3]。此类有关学生座位安排的负面报道历年在媒体上不曾间断,我国教师和研究者也对学生座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
一、当前学生座位安排不公的根源反思
1.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本对座位安排的潜在影响
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本对学生的课堂座位具有潜在的影响。“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体现一种生成性,具有获取生产利润与社会资源的潜在能力,行动者拥有的不同资本的等级、资本总量、资本的构成是决定其在场域中所占据位置的关键因素。”[4]学生的家庭教育资本,包括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就决定了其在学校获得教育机会和占有教育资源的能力。家庭教育资本丰盈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能接受较好品质的教育。相反,家庭教育资本贫乏的学生获得较少的教育资源和不均等的教育机会。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尔曼报告》和英国《普洛登报告》两项著名的调查报告也指出:儿童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资本的性质对子女教育和学业成绩产生更重要的影响[5]。家庭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家庭的文化氛围等非主观因素决定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在座位安排时通常表现为:家庭教育资本殷实的学生能够享受选择或者调换座位的特权,家庭教育资本普通的学生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1)学生家庭的经济资本影响座位排列
座位安排对学生学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学生在教室的位置对其在课堂教学中被教师提问机会有显著影响[6],座位处于前排和中间的学生较后排和两边的学生会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机会自我表现和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成绩更好。于是,由此而产生的家长参与竞争座位安排的现象愈加严重。许多拥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家长通过给教育者“塞红包”、“邀饭局”等途径来获得子女选择和调换教室座位的特权。
(2)学生家庭的文化资本影响座位排列
文化资本是指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带到学校中的认知的、语言的、气质的特征[7]。不同的文化资本影响学生课堂座位的安排。大量事实证明,与学校处于同质性文化环境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更易于理解教师的语言风格,给予教师更多的回应。这类学生优雅的谈吐、积极的自我表现,也给教师带来更多的教学激情和教学满足感,使得教师喜欢同这部分学生进行互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座位安排的时候更倾向于将他们安置在教室的焦点区域,给他们提供更宽广、充足的教育。将不善于言谈、不善于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安排到他视线之外的区域。
(3)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影响座位排列
社会资本通常为由社会权力、社会头衔、熟人集结而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相较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座位排列的影响作用更加隐蔽。最常见的就是拥有社会权力的某些特殊群体或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教师施压,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室座位中留有余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脉关系也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生座位安排过程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人际的亲疏、社会头衔的高低为学生座位的安排疏通渠道。和教师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学校管理者的子女在安排座位时通常都能够获得额外的照顾。
2.学生成绩对座位安排的潜在影响
成绩排位即将学业成绩优秀、升学有望学生的座位安排在教室中最有利的区域,将学业成就较低学生的座位安排在教室边缘区域。最常见的操作方式是将学生座位的调整以每次考试成绩为参照标准,学生在班级的排名决定其选择座位的先后权利,成绩优异的学生拥有优先选择的特权。在此基础上,教室里剩余的座位以学生的生理因素(如身高、视力等)为参照进行编排。
在一些中小学,以学生成绩排位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据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联合对一万名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四分之一的高中班级以成绩安排座位[8]。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从短期、表面看来,以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相比较人们利用人际关系、金钱交易进行的座位安排更为公平。它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合理途径。可事实上,这种座位编排的标准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心理产生了微妙的消极影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质上,以学生成绩安排座位是应试教育的延伸。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座位安排的主要依据,成为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标准。这种标准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略学生尊严、希望、热情等个性的培养,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况且,以成绩排位是教师懒政、无作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一种折射。
二、学生座位安排负面功能的表现
1.不公正的座位安排抑制学生学习的动力
按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其实是一种对考试成绩过分信仰和过度使用的行为,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变相惩罚。一方面,它使得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丧失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并影响其归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成绩较低学生的座位往往在教室的角落和后面,得到教师目光、提问、交流等互动机会较少。同时,学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很了解坐在教室前面能获得更高的分数,很清楚座位的位置与成绩、态度的关系[9]。学生对座位代表成绩、身份及教师重视程度的敏感意识,促使他们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成绩排位除了给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还影响他们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座位意识敏感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易将失败的原因归入座位安排不公正的因素,从而丧失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它给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以成绩为标准,频繁的排位容易给他们带来焦虑,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反而加剧了班级内部竞争的气氛,降低了合作的愿望。
2.不公正的座位安排扭曲教师的职业道德
以资本排位和以成绩排位实际是教师私人消费教育资源、极端功利主义的表现。拥有座位绝对支配权的教师通过学生座位的排列获得体制以外的收入,借此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这是以一部分学生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丧失为交换条件;教师将成绩优异的学生放在教室最好的位置,进行积极关注,这是以牺牲一部分贫困弱势群体学生发展可能性为代价的。这种以家庭资本或成绩为标准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平等地对待他们。根据不同等级分配教育机会或资源的行为,抹灭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使教师丢失了教育智慧和教育灵魂;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座位安排方式使教育的出发点沦为以个人升迁、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荒诞现实,加剧了教育的生态失衡和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同时,对于教师安排座位时为个别“特殊”学生谋利与家长进行“幕后交易”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对这种行为敏感。这种体验让学生对教师的师德产生质疑,从而弱化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力。
3.不公正的座位安排阻碍课堂公平的实现
以成绩排位的教育方式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课堂环境,影响着学生课堂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获得,阻碍了教育过程均等的实现。在同一个教室内,不同座位的学生所接受到教师的目光、尊重、关怀、期望、耐心等是有区别的。那些座位在班级角落的学生很可能遭遇“隔离性的歧视”和课堂互动边缘化的不公正待遇。获得教师关注多的前排和中间学生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观念和充足的自信。感受到教师较低期望的边缘学生,通常更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爱表现等个性特征。尽管学生座位的空间位置差异与学习的关联性不大,但给学生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作用却不容忽视[10]。在一个班级内,教师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些前排和中间、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就容易忽视和压抑另一部分学生,这种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剥夺了学生享有均等课堂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权利,阻碍了课堂公平的实现。
三、学生座位安排的应然追求
1.座位安排遵循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性导向
座位的安排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11]。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在编排座位时树立以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有教育者倡导教师安排学生座位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将座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12]。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编排座位的方式值得借鉴。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首先,教师在编排座位时要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出发点,以学生获得良好的信息感知为落脚点,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形成为最终归宿。如教师将济济一堂的课堂环境大胆变革成知性、合作性的环境,增加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其次,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认识的教师在分配教室座位这个资源时,应该遵循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性导向,如充分考虑学生视力、身高、自控能力等个性特征。在为学生安排座位时相对照顾那些身体有缺陷、内向孤僻、学业困难、家境贫寒的儿童,激发他的潜能。总之,教师应当树立一种座位意识——理解座位对学生成长的意义[13]。在安排学生座位的过程中应减少避重就轻的行为,乐于实践,寻求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最有利于教学的编排方式。
2.削弱教室座位等级化意识并赋予不同的价值
学生课堂座位作为微观的教育资源本与学生学习的关联性不大,但由于学生家庭资本、学习成绩对座位安排具有选择权的现实可能性发挥,教室座位被人为地赋予了优劣等次之分的价值标签,并为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接受和认同。然而,座位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某类人的主观认识,它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否与教育环境达到最佳的匹配[14]。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差异主要取决于教师责任、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倘若教师改变控制型的课堂教学,增加师生、生生等主动性交往;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所有学生为中心,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转变学生角色的“被动状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教室座位的差别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就会减少。因此,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需要理性地对待座位的教育作用,削弱它优劣等次之分的意识。同时,充分利用教师赋予座位价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将教室全部座位都赋予不同的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焦点区域,发挥座位正向教育功能。比如,赋予教室靠近门窗位置安全服务功能,将体型高大、服务意识强烈和勇敢的学生的座位安排在那里,守护班级同学安全。发挥前排、中排产生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将自卑、学习责任感不强、自我控制弱的学生放在那里,利用教师的关怀和监督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反应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安排在教室的后几排,降低教师的牵制,给予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只有这样,教室座位才能不再象征学生学习的荣耀,不再是学生在班级中等级的投射,教室中的每一个位置都能为学生发展而服务,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封毅森.关于小学生座位安排与学习成绩的调查报告[EB/OL].豆丁网,2012.
[2] 赵珊珊.教师借“调座位、选班干部”获不当额外收入[EB/OL].新华网,2014.
[3] 座位也卖“人情”[J].基础教育,2006(12).
[4]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 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潘冰.海口市中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实证研究——基于社会学的视角[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3.
[7] [美]亨利·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与学[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 中国高中四分之一班级按成绩排座位[EB/OL].新华网,2010.
[9] StiresL,Classroom Seating Location Stud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 121980.
[10] 范远波.传统座位:呆板中的不变道理[J].班主任之友,2006(6).
[11] 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透视教育过程均等[J].现代教育论丛,2007(6).
[12] 马兰霞.按成绩排座位何处有违公平[J].上海教育,2004(11).
[13] 朱光明.座位的潜课程意义——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J].教育学报,2006(6).
[14] 范远波.教室座位的教育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6(8).
[作者:龚燕(1990-),女,江苏宝应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宝玺(1977-),男,山东胶州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