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彬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彼此孤立开来,而是应该采取有效策略,将读写两大版块有效整合,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有效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在阅读中品尝语言之“美”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而学生写作是其运用其掌握的语言词汇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文字表达的一种过程。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如不能够恰当的运用形象的语言进行修饰,导致他们的作文读起来平淡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写作中没有将语文知识与写作进行结合,忽视了对书本中知识资源的运用,因此也就无法把已学的语言知识巧妙运用到创造中去。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累积、拓展语言素材,为写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这样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焕然一新的文章来。
例如,在阅读《社戏》一文中,笔者提示学生注意对文章中很多动词的描绘,如“跳、拨、点、磕、架”等,这些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小伙伴们看戏时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的形态特点。学生掌握这些形象的动词词汇,可以引导他们在写关于人物动态时,合理地进行应用。再如,《春》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对江南春景的描述,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巧妙的运用排比和比喻,形象的描绘了对江南的春天浓浓的情意。
通过阅读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字词、句子之美,在阅读中理解字词意思,体会作者命词遣意的巧妙。而优美的句子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在写作中得到启发。
二、在阅读中体会细节之“准”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熟读教材,发掘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细节描写的范文材料,强化学生对细节描写的经验累积,并将之形成一种归纳化、体系化的扎实的心理结构。学生在阅读文章中体会人物肖像进行独特的描写、动作形态的形象描写、传递着人物内心世界的表情描写、烘托气氛的环境描写等,这些细节化的描写充分的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知识,从而把学生的知识储存转化为写作内容。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以独特的细节描写描绘了孔乙己前后的二次出场,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给予了细节化的处理,如在第一次的出场中,“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脸上“时常夹此伤痕”等词说明孔乙己的穷酸潦倒、懒得出奇。而第二次出场:“脸上黑而且瘦”“满手是泥”等描写来显出他遭遇的悲惨。细节化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乙己,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通过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得以深刻揭示。
教师应利用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的重要性,那些生动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够收到“惊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在阅读中感悟情感之“真”
作文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勾勒出创作者的语言世界,作文能够真实的反映作者的思维、知识积淀、语言功底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顺畅而又确切的叙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细节描写往往蕴含了深层次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时要挖掘它的内涵,在鉴赏、评价、感悟中,深刻理解文章主旨与情感,这样才能汲取优秀文章中的语言、写作技巧,进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爱,如“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刻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静,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时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的刻画了母亲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怀恋赞美之情,句子虽朴实却映衬了伟大的母爱。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中事物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一件平凡的小事、一句朴实的话语、一段温馨的回忆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写作素材,也才能写出具有真挚情感、形象生动、优美的好文章来。
通过对书本内容的阅读与欣赏,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吸取优秀文章中的语言及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读和写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教师应抓住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做到活学活用的描绘课外的生活情景,在“课内得法,课外练功”中做到阅读和写作功底两不误。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平桥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