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尝试

2015-08-11 23:34陈志勇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珊迪德育母亲

陈志勇

俗话说,“正人先正心,育人先育德”,可见德育是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年来我一直潜心研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因为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生活,还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德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注重“知”,学会明辨是非

“知”即感知,就是知道。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所谓“先知先觉”也表明要先让学生“知道”,然后才能“自觉”,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首先就要让学生“知”,而且要“知透”。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放鱼”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说出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分辨父亲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而认识到父亲让“我”放鱼的良苦用心。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只会满足于让学生明白这样只是因为湖边立有“十二点前禁止捕捞鲈鱼”的有关规定这一点上,其实这是不够的。学习这篇文章的更重要的目的是让“我”和学生领悟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这一层面上。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讨论、交流中悟到道理,受到教育,明辨是非。

“德”是做人之本,做事之基,成功之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一直非常重视德育——即传统道德教育。古人云“厚德载物,德行天下,修心齐家。”但道德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要让道德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开花结果,就必须用心品读,细致探究,交流探讨。“真理越辩越明”,只有让他们真正地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

二、升华“情”,心理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孝敬感恩等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感人文章。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说——用心想”的教学策略,让作者的文字慢慢去触动学生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我在导入课程时就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我让他们先静静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铺垫之后,我慢慢地、带着深厚的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的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体会所画的词、句的意思,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后,有的学生说从母亲的语言中,读懂了母亲很关心“我”;有的说从母亲的行动中读懂了母亲很爱儿子;有的说从母亲的神色中读懂了母亲对儿字无微不至的爱……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描写母亲的“躲、挡、笑”等词语,一步步理解“母爱”的内涵:“躲”是母亲对儿子的理解;“挡”是母亲渴望为儿子挡住绝望,留下信心;淡淡一“笑”中感受到的是母亲的宽容……通过对母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的深入体会,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现行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文本,这些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本质上是鲜活而富有灵性的。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升华情感,使沉寂的文字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促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健康成长。

三、塑造“意”,培养责任意识

“新教育”的倡导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应当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在他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的人格就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反过来,学生健全的人格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爱是责任心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爱心,一步一步形成责任意识。如《小珊迪》一文中,惨遭车祸的小珊迪在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让弟弟送还欠卖火柴先生的4个便士,是一种对自己的言行认真负责的表现。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小珊迪产生同情之心:“假如你是小珊迪,当时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愿意为他做些什么?你是那位先生的话,你又会怎样照顾小珊迪托付的小利比呢?”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同情心和爱心,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伸手帮助小珊迪和小利比,甚至愿意把这爱心广而播之,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穷苦孩子。这样,他们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在培养责任意识的同时,对错误的认识也要及时给予纠偏。在《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信守诺言,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它的朋友,就想兑现自己的承诺——“明年的春天我还会回来唱歌给你听的!”这是信守诺言高尚表现,是对朋友至死不渝的深情厚谊。可就在我和大部分学生都激情洋溢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却在下面嘀咕着:“一棵树有什么值得找的?要是我,才不会这样白费力气呢,反正树又听不见!”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给予纠偏,会有更多的人也走进这一误区。于是,我临时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这样的辛苦值不值?”的辩论会。经过一番辩论,同学们最后一致认为,鸟儿的辛苦寻找是为了兑现承诺,也是对朋友的忠诚。虽然树已经不在了,但是它们的友谊还在,他们的约定也在。鸟儿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它兑现了承诺,完成了朋友间的约定,它的辛苦是值得的。刚才嗤之以鼻的那个学生也表示赞同。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责任意识、信守诺言的品质深深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底。

四、坚持“行”,导引生活实践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德育的核心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经历生活实践,学生从书本上、课堂上、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内容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决不能“闭门修养”,搞封闭教育,我们要从社会存在、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出发,大胆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学生,加以必要分析指导,让学生在善恶美丑的社会现实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才能使学生学会客观看待事物,学会正确面对生活。

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可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及美丽的景象,以此来诱发学生内心的赞叹之情。然后话锋一转,“昔日的大瀑布那样辉煌,现在的它又是怎样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如今的大瀑布已经濒临枯竭。这样通过对比阅读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惋惜、痛心与愤激之情,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伤之感。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接着进行了拓展延伸,将学生引入我们周边的环境中。我出示了三组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谈想法,以及自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关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后,让他们去制作环保提示牌、撰写环保倡议书,将课文的学习引入生活,让学生真正懂得关心社会,关注环保,成为一个个“环保卫士”。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珊迪德育母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珊迪》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小珊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