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全媒体教育模式探究*

2015-08-11 06:23罗秀娟
图书馆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馆员素养用户

罗秀娟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研究背景

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推出的《国际图联趋势报告》探讨了5个高水平的趋势,其中趋势1中直接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新技术将影响信息访问的权限,浩瀚的数字宇宙对个人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不具有信息素养基本技能、基本阅读和写作技巧以及访问互联网技术能力的人面对当今社会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1]。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今高校的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偏低,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紧迫而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以篇名“高校”*(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检索表达式,时间限制于2004~2014年,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文献近三千篇。从发文量的角度看,有关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趋势逐步上升。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主要研究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机制、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利用全媒体传播方式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章尚不多见。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滞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用户对信息素养认识浅薄,没有意识到其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客体从主观上不接受、不认同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本文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2 全媒体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1 全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面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的自身变革尚未结束,Web2.0和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又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变革,那就是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的出现,让人人都成为媒体变为可能,自媒体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与由网络媒体、自媒体组成的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2]。有关全媒体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结合全媒体的发展形势和特征,笔者认为,全媒体就是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媒介形态(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之间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并能满足受众的多层细分需求和媒体体验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3]。全媒体既包括媒介形态的全面融合,又包括受众的全面需求。

2.2 大学生信息素养全媒体教育

基于全媒体的传播特征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全媒体教育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等方面将用户需求进行细分,对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和需求进行客观调查分析,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组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再以网络社区的概念对用户进行信息反馈的主动引导和互动讨论,更快更有效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最终实现切实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全媒体教育要借助于全媒体的技术和传播特征最大限度挖掘用户需求等基本信息,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营销的效果,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上,全媒体传播可以按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生产和传播信息内容,全媒体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的突飞猛进似的信息素养信息的发布更加便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足不出户便能够获取一切信息;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表达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各媒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全方位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在信息素养教育互动交流上,全媒体时代确定了新型的传受关系,作为受传者身份的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有时会演变成为主动传播信息的一方,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从而使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交流更加顺畅,互动更加便捷。全媒体的传播达到了对用户的细分极致,细分到每个用户个体以及个体的不同信息需求,从而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极致针对性和个性化。

3 大学生信息素养全媒体教育模式

如图1所示,信息素养教育营销的核心就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全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更加准确地触达目标用户,使更多的用户需求变得清晰可循,在此基础上,按需生产和推送相关信息素养资源。

图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全媒体营销链

3.1 用户研究

分析和了解用户信息素养的状态,总结用户共性及规律性特征,将用户分群、分层次提供可行的、适需的、多样的、高效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用户细分是选择目标用户的基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信息素养教育用户细分是根据用户需求和欲望的异质性,根据一定的规则将用户分成若干群体,形成不同特点的细分用户群体,根据各个群体的信息需求特点,实现面向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组合,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用户信息需求。

根据学历层次可将用户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根据用户的身份可将用户分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根据用户学习的不同阶段可将用户分为新入学、高年级、毕业;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可将用户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根据高校用户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可将用户分为论文开题、论文进行时、科研、求职等。针对不同的细分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需求共性,提供对应的教育内容,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当然每个用户个体不可能只是单纯属于某一用户群体,其是各个用户群体交叉的合集,每个用户根据其处于的不同的阶段和时期的信息需求特点,有效、快速、便捷地选择其所需的教育内容。

首先,通过用户细分,图书馆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水平,以及各个用户群体对信息素养方面的需求情况,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用户的信息素养状况,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其次,用户群的划分不仅可以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少应多,而且有助于优先选择目标用户,集中图书馆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入该用户群体,提升部分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最后,用户细分有利于增加信息素养教育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实际上,整体用户的需求差异性较大,如文科和理科的师生的信息需求内容、形式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都大相径庭,而且各个用户群体的发展态势也不相同,因此,在用户细分的前提下,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策略,从而取得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权。

3.2 教学人员的多元化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实践能力,重点在后者。因此,信息素养的教育者不仅局限于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和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的馆员,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特长馆员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力量,甚至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邀请一些信息素养水平高的学生,特别是在平时学习研究过程受益于信息素养的高年级学生,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讲座,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复杂,因此,教学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便捷的传播工具进行教学。馆员之间的合作、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馆员与学校其他部门人员的合作、馆员与学生的合作,尤其重要。

3.3 教育方式的拓展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方式是信息素养独立课教学、信息素养课外教学和信息素养课内教学。信息素养独立课程一般由图书馆员担任,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认识不足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信息环境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资源仍然是信息素养教学的宝贵资源,可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转化为信息化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如构建信息素养网上自学自测课程、利用微视发布视频课程等,提高基础课程的普及性和易获度。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也称信息素养通用课,是由传统的图书馆用户培训演变而来的,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改进了,更加注重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技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必须由“一言堂”转为“多言堂”。授课的方法由以老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项灌输的教课方式转为由学生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负责,如游戏式信息素养教育、同伴式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式信息素养教育如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一款在线棋类游戏,以回答基于信息素养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内容涵盖资源选择、数据库使用、检索规则等,最多可以4人参与的游戏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竞争性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游戏过程中学生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利用各种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有效提高了信息能力[4]。同伴式信息素养教育如桂林医学院图书馆利用同伴教育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开发,举办了由大学生主讲的题为“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利用”的讲座,以学生的经验体会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5]。在全媒体环境下,馆员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微信等构建各个主题的信息素养学习群体,相互学习协作,共享相关的资源。

信息素养课内教学,称为信息素养与专业课渗透教育,为辅助和配合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而组织和安排的,其信息素养可以渗透到该门课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和馆员共同设计和讲授信息素养课程,学生将信息素养视为专业课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信息素养水平。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将信息素养渗透到某一门医学专业课的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中[6]。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以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查信息、做研究、找答案。借助于QQ、微博、微信、云笔记等具有“群”性质的全媒体工具,构建虚拟的小组学习区,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利用Evernote印象笔记的“共享笔记本”的功能,将学习小组成员设为共享用户,这样所有成员搜集到的相关资源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分享给自己的同伴,集合群体的力量构建了一个具有智能分类和搜索功能的相关资源数据库[7]。

3.4 教育互动平台的构建

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我国98所高校图书馆中约95%的高校都开展了某种类型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8],但效果却让人失望。根本原因在于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水平较低,单方面上传一些PPT课件及发布规章制度、资料介绍、培训讲义等,内容陈旧,无互动交流。大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及时性、自主性、便捷化和创造性特点,且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获取终端利用率越来越高,借助于全媒体技术构建一个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互动平台势在必行。

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营销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共创价值”的互动平台,能够与用户共同交换、创造信息素养资源,通过各种产品和服务来准确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平台。首先,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会客观、科学地记录用户的各种信息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来进行用户识别和分类,从而圈定用户群,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其次,利用如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技术便捷地发布相关信息素养资源,使资源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互动性更强。再次,馆员在平台上构建一系列的相关主题社区,相关需求用户形成一个学习的互帮互助团体。

3.5 宣传方式的全媒体化

首先,细化传统媒介宣传,如设计各类有特色的宣传单、系列主题的海报、与学生团体合作举办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或者游戏竞猜、通过专业教师或者学院发布相关活动资讯等。其次,加强数字化新媒介宣传,如: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的宣传栏目,及时发布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活动和资讯;设计信息素养相关的动态桌面、屏幕保护等,与相关部门合作广泛地用在校内各公共计算机上;利用QQ等实时通信工具,建立相关主题的QQ群,个性化地推送相关信息;开通微博、微信等信息素养主题公众平台发布相关信息等。

4 总结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提高需要国家、学校、图书馆、专业教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员必需不断地学习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1]IFLA Trend Report[DB/OL].[2014-3-14].http://www.ifla.org/node/7942.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3]岳山,杨明.全媒体采编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

[4]明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3(7):147-150.

[5]蒋海萍,朱开梅,覃耀飞,等.大学生信息素养同伴教育模式初探[J].华夏医学,2009(6):147-150.

[6]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7]罗秀娟.学科馆员利用Evernote印象笔记开展学科化服务工作的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3):52-55.

[8]彭奇志,严而清,吴信岚.我国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分析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1):125-128.

猜你喜欢
馆员素养用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