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强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在活动中,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生活情境中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努力拓展学习的空间,架筑课内外的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在生活中感悟数学,领略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再现生活情境,引发数学问题
过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甚至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周围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和获取新知识的情感。
这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对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重组生活素材,激活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师要捕捉时代脉搏,联系实际生活,抓住契机,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商店、工厂等进行社会调查,使学习内容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富有趣味。通过重组教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采撷生动的生活实例,安排设计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它们如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实践,而又高于生活实践,同时指导着生活实践,是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又是为的将之应用于实践。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他们特别希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生活内容,形成数学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践行生活化数学的过程中,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生活→数学→社会→数学……”的螺旋上升。数学文本知识只有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研究价值,让数学与生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