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参加2014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气温的高低,分析处理数据,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并能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会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但对气温值如何获取充满着好奇。学生在学习中初次接触温度表,对温度表的使用并不清楚,本课第一次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且通过数据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设计理念
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方式轻松直接进入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导入并不需要太复杂。不妨直接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气温是高还是低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准确得知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有多高呢?”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气温测量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二)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表的构造和使用
引入温度表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表的构造。在学生感性描述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授摄氏度的概念,并规范了温度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是丰富的。]
接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温度表的使用和读数。这里尤其要区分好零上和零下两种不同的读法,并加以练习。
温度表的读写,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特意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并让学生练习读写,以期学生区分好零上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巧妙设计练习,调动他们学习使用温度计的热情,从而为后面的测量、记录打下了基础。
(三)活动“测量室内外不同位置的气温值并记录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究规律
学会了测量气温值的方法,那么我们所处的室内外气温值是多少呢?是否相同呢?我们实际来测量一下吧!
1.教师启发学生选择可能相差较大的地方进行测量,并发放表格指导学生记录测量结果。
2.回到教室后,投影展示学生的测量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规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值是不同的。
3.展示今天天气预报的气温,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气温是如何测量出来,课后去寻找答案,为探究标准化测量意义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最后让学生报出三亚、漠河和北京的天气情况,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在也让学生感受不同地方的气温高低变化和祖国河川的秀美。
评析
1.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周围的气温产生浓厚的兴趣 ,掌握温度表的正确读、写法,能使用温度表认识事物特征;活动中从不同地点测量出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室外测量环节,由于身处教学楼中,温度差异并不特别明显,这时其中一组的学生向我大胆请求去校园中心树木较多处测量阴凉处的气温值。看着学生热切渴望的眼神,我心中快速思考了下,距离虽不远但可能要耽误计划好的时间。不过明显的对比结果正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而且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和个性自主要求也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最后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孩子们欢呼着跑到树木花丛等阴凉处测量气温。之后在分析不同地点气温数据时,最惊喜的地方是去花丛处测量的小组,测量出来气温值和室内最高气温值相差12摄氏度左右。这一对比明显的结果强烈增强了学生对于气温测量科学探究的兴趣。
2.在教导学生读温度计读数时,我首先提问了一个学生每一小格所代表的温度值时,他很聪明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从0摄氏度开始到20摄氏度一共有20个,所以每一小格只有1摄氏度。在我准备表扬并让他坐下时,他说这个温度表的液面在0摄氏度上有13个小格,所以读13摄氏度。这时我在几个学生脸上看到相同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对读数的这个部分是掌握了,不过还有部分同学还在思考中,也有人对他的解说,表示信服。我知道这个学生已经为我后面的教读数的环节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我表扬了这名学生,接下来详细向学生教授读气温值的技巧,有了他的铺垫,后面的同学很容易掌握了这一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充满变化的,并不会每一个过程都跟着教学计划走。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要赋予变化性、创造性,对教师自身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对于课堂教学有更多经验和更深的体会,对于知识体系充分的了解和熟知。教师要有跳出备课预设思路的准备,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聋人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