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新领域,也是课标的亮点之一。其着重在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一节课评价的基础,由于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缺乏先导性的经验,教材配套参考资料对教师的指导作用甚微,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能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对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情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活动开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他们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好的基础,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甚至是动画情境,吸引学生投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如设计《我们认识的数》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故事情境。
情景一:把小朋友分成两个队,课前给学生准备34种卡通头饰,比如奥特曼、喜羊羊、米老鼠等,学生自主选择但队内统一。两队进入游乐园做游戏,可是在进去之前需要进行一场比赛。如果答对了,才能有资格进入游乐园做游戏。比如比赛的内容为猜数游戏,老师拿一张数字卡片,背面对着学生,师说“这个数比35小一些”,生猜,师适当提示,直到猜对为止。反复进行几次。
情景二:游乐园的园长为了考考小朋友们,让小朋友们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哪队先来呢?
情景三:来到游乐园——美丽的校园,你想数一数哪些物体的个数呢?
这些场景的设计,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贯穿整个课堂,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二、引导实践,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综合与应用活动”领域中,很多内容是实践型的。如《量一量》、《测定方向》等。在这些课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践也是重要的应用技能。因此要加强实践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又需要合作交流.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设计《量一量》时,笔者边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边引导孩子思考。片段设计如下:
1.让学生量一张长方形纸的上面一条边和下面一条边,再让学生量长方形纸的左面一条边和右面一条边,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量正方形纸的四条边,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把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4.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请大家自己动手折一折,折好后四人小组(组员注意合理搭配)交流,比一比折痕的长度。
在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三、紧扣生活,激励学生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最终实现“有价值的”和“必需的”数学以及“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中在的实践和综合应用的许多内容都源于生活实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应用数学。如《画出美丽的图案》、《算出它们的普及率》等。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笔者在设计《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片段:
1.分工设计本组拥有计算机、汽车家庭登记表以及本组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登记表。
2.各小组在原有的小组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统计表的基础上改制全班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统计表。
3.让学生分别计算本班拥有计算机和汽车的家庭户数占全班总户数的百分率。
4.计算机的普及率和汽车的普及率哪一个高?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我们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勇于冲破封闭的视野,在实践中努力去摸索,去探求,有效地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集中心小学 江苏】